講好革命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陜西延安棗園革命舊址,游客們認真聆聽革命文物故事,不時與講解員進行交流,從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里感悟紅色力量。
西安培華學院大四學生劉倩每年都會到革命舊址參觀學習,她動情地說:“青年強,則國家強。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精神激勵我更加努力學習,為建設祖國奮發圖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資源,堅持價值引領,突出社會效益,強化教育功能……”
“國有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等應當免費向公眾開放。”
“鼓勵依托陜西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創新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式……”
…………
這些《條例》的規定,著眼于用好革命文物這一載體,更生動、更具體、更鮮活地講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火起來”,充分發揮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展現時代價值的教育功能,更好融入公民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踐。
“全國首個‘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體驗中心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試點建設。”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副館長袁猷峰介紹,依托陜西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運用5G+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云計算等技術,建設了集公眾教育、數字展示、線上體驗、知識傳播為一體的革命文化數字教育平臺。
讓文物“活”起來,陜西省借助云展覽、云教育、云直播等數字化傳播手段,通過打破時空界限、云游博物館,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革命文物,聆聽革命故事。據悉,陜西數字博物館平臺上已經完成144座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其中包括19座革命類博物館和紀念館。
依托革命資源
助推經濟轉型
踏尋革命足跡,傾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據了解,今年春節假期7天,延安市累計接待游客183.16萬人次、綜合收入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2.08%、378.79%,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89.65%和87.97%,延安旅游業成功實現了“開門紅”。楊家嶺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西北局革命舊址、寶塔山景區是游客最多的地方。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完善扶持措施,發展紅色旅游,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特色鄉鎮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陜西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資源優勢,通過現場教學、主題教育、研學實踐等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發展紅色旅游,將革命文物利用納入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打造紅色文化和旅游品牌。
“打造紅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文物博物館處負責人馬軍堂介紹,截至目前,延安累計投入128.71億元舊城改造資金,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以延安寶塔山為代表的革命舊址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28.9萬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不僅如此,紅色旅游帶動了陜西的蘋果、畜牧等產業發展,培育出的“延安蘋果”“峁疙瘩”等一批農產品品牌,帶領著村民走上鄉村振興“快車道”;革命文物主題文化創意產業相繼推出20類數百款文創產品;建成“紅色筑夢”眾創空間、創新科技產業園和南泥灣359創業基地,革命文物持續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與《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銅川市陜甘邊根據地照金革命舊址保護條例》等共同構建起省市兩級革命文物保護法治基石。”陜西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同志表示,該《條例》出臺,為保護好、利用好以延安為代表的陜西革命文物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是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的法律保障。
“我們將運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以及陜西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等平臺,依法把陜西的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文利表示,要大力推動《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的貫徹落實,讓革命文物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體現出更大的時代價值。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