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你對便利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貴 。 頂新便利事業群副總經理朱宏濤說。那個時候,中國的便利店更像是小賣店的進化版,只是掛了便利店的招牌。
2004年,全家進入上海的時候,上海的GDP正接近6000美元,而便利店行業的發展軌跡與一個城市的GDP有明顯的關聯,GDP到達10000~12000美元的時候,便利店進入蓬勃發展期。踩著上海GDP以國內領先增速一路攀升的節奏點,全家在這個城市已經擁有了近千家便利店,全國已突破1500家門店。
人均可支配所得的增加,拉動了現代化便利店的快速發展。24小時的服務,有熱騰騰的鮮食產品:盒飯、三明治、包子、熱豆漿、熱咖啡、茶葉蛋等等。矗立在街角的永遠亮著燈的店鋪,取代了上個世紀的小賣店,同時也引入了專業化和年輕化的服務。
而在過去數年里,傳統零售行業遭遇了一場互聯網經濟帶來的沖擊,下滑、疲軟成為其普遍面對的困局。
根據貝恩咨詢的《2015年中國購物者報告》顯示,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增長放緩程度在各個銷售渠道有所不同。隨著客流量的減少,大賣場的銷售增長率驟減一半,從2013年的7.9%下降至2014年的3.7%。與此同時,超市、小超市和便利店等小型業態的客流量則保持相對穩定。
跟購物中心的大、多、全的業態不同的是,便利店是零售業中更為高級的業態。行業觀點認為,在一個零售企業的大數據里,把銷售頻率最高的5%的商品提出來,放在一個小型店鋪里,更能滿足消費者對于便利的需求。
朱宏濤坦言,初入上海時,全家感受到了逆勢之難,消費者不認識這個品牌,認為東西賣得貴,甚至隔壁的居民還會嫌24小時亮著的招牌燈在晚上影響其睡覺。
但貝恩咨詢的數據也更能直觀體現便利店的逆勢增長,連續三年銷售表現優于百貨、超市等大型零售業態。2014 年,便利店年銷售同比增長達到 25.12%,門店同比增長達到 22%,增幅在整個零售業中位居榜首。
那么, 全家們 做對了哪些
便利店的進化史
便利店作為對大型超市、賣場的一種補充,以即時消費、小容量、應急性為主,80%的顧客是目的性購買,對價格也不會過于敏感。有統計顯示,顧客從進入便利店到付款結束平均只需3分鐘時間。所以,便利店生意又被成為 3分鐘商業 。
博士剛畢業兩年多的朱戈,男工程師,單身,供職于上海的一家大型技術公司。這家公司在業內以 加班文化 而聞名,但薪水報酬也較為豐厚。朱戈曾對記者表示,他在租房子的時候,非常希望家旁邊有一個全家便利店。
1993年,一家叫 百式 的港資便利店進入上海。便利店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零售史只有短短二十余年,但這段時期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以及不斷涌入大城市的年輕人群,為便利店的遍地開花提供了土壤。
作為本土品牌和外來品牌的便利店扎堆最密集、競爭也最為激烈的城市,上海目前幾乎平均每3000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總計超過5000家的便利店,看似不規則的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這種商業形態在上海能夠枝繁葉茂有這些理由:上海擁有國內最強的購買力,有許多小巷子和小路,是個常常需要步行的城市。受歐洲影響的城市布局,使購物者更容易順道在便利店迅速完成購物過程。此外,上海人口密度很高,并擁有生氣勃勃的購物文化。
無數像朱戈那樣的年輕人,構成了便利店的消費主流人群。
早期的消費者進到全家,當發現同樣一瓶礦泉水,全家的價格要比隔壁商鋪的貴2毛錢,他就會到隔壁去買。 朱宏濤說。
便利,正是便利店逆勢擴張的最大優勢。除了便利之外,還有一些舊式雜貨店、夫妻店等無法滿足的新型消費需求,整個消費趨勢正在發生變化。
通常都在趕時間的時候去便利店,有熱的東西吃,比去大型超市買東西或者去餐廳等餐都要省事,比路邊攤干凈,而且價格也不貴。 朱戈說。現在他如愿租住到了附近有便利店的一套公寓,每天上班的路上會順腳拐進去買早餐,晚上沒時間做飯也會來光顧,帶走一些蔬菜沙拉或者紫菜飯團等等。
便利店最重要的對象是一個人的消費,一根香蕉、一份切片水果等都很利于攜帶。但我切4片檸檬賣3塊多貴不貴 好貴。但是我賣的是什么 方便。這三片檸檬我幫你洗好切好,在衛生保證的情況下,你帶到辦公室,丟進杯子里就可以泡檸檬茶了,這正是我們在賣的東西。 朱宏濤說,便利店永遠在賣 一個人的即食消費 ,也可以說賣的是種 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
在城市進化的編年史里,城市人群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斷演化。看似安靜守在路邊一隅的便利店,在摸準顧客的喜好這件事上,實則也在不斷塑造自我的修養與內涵。
全家+ 時代
在中國設計店內貨品的陳列邏輯時,全家依循了一些在日本和臺灣的經驗,把面包放在門店最里面的貨架,挨著開放式的飲料貨架,而這樣在當地銷量會比較高,消費者喜歡一邊拿飲料,順手拿一個面包當零食,但在中國市場,這招并不奏效。
于是,全家將面包移到了進門第一個貨架的位置,走進來第一眼就能看到。貨架的設計與其店內其它貨架不一樣,像面包店里一樣使用木頭材質,還加了黃色的照明,為的是讓面包看起來更可口。
在全家里面,早午餐的食品一直 銷量穩定,包子、豆漿、盒飯、三明治飯團。但是具體的品類會悄悄發生改變,比如這個月會出來一種新的大排飯,下個月是雞腿飯,再下個月就變成了蛋包飯。
在2500~2800個商品組合里面,通過不斷測試,去了解消費者的行為,繼而去呈現出消費者要的商品,是全家每個月都在做的事情。通過分析消費數據,全家每月有兩次上新和下架。雖然消費者可能沒有察覺,但實際上,一個全家便利店平均一年要淘汰掉70%的商品。
我們一直在觀察消費者行為,消費者用什么投票 消費者用鈔 票投票, 朱宏濤說,顧客聲音的直接呈現是消費數據,而間接但是最有效的 抗議 方式是在網上說商家的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