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提高生育率是多國現在面臨的難題。如何提高生育率?
蔡 昉:對于政府而言,可以從“七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入手,以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原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構建覆蓋全民全生命周期的社會福利體系,或者說推進中國式福利國家建設。
環球時報:應對人口老齡化、人口負增長的挑戰,您有什么建議?
蔡 昉:第一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讓生產要素充分流動,也就是說還要推動市場化的改革。第二要讓企業充分競爭。第三是推進需求側改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入新階段,越來越依靠消費。恰恰這個時候,新的人口結構不支撐消費需求,辦法就是讓現有的人有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消費能力,以及更高的消費意愿。對政府來說,一方面需要讓低收入或者中等偏下收入群體充分就業,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要實現社會保障的全覆蓋。
新的產業機遇和潛力
環球時報:從產業角度來說,人口老齡化、人口負增長是否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新機遇?
蔡 昉:按照日本、歐美的經驗來看,老年人也可以成為一個獨特的消費群體。他們的生活用品以及護理照料等服務,是新的產業機遇和潛力。
而就消費來說,中國人口占世界的比例為17.9%,居民消費支出僅占12.8%,如果能讓中國消費和人口的全球占比相等,可以將中國居民消費總支出增加39.4%,該增量甚至大于日本、德國、英國和印度各自消費總量,這就是我們的超大規模人口效應。
住房方面也有潛力。比如,1.72億進城農民工變成戶籍市民,這一龐大群體需要改善居住條件。中國的城鎮化,特別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7%,距離一個高收入國家80%的城市化率水平還有巨大空間。
此外,中國人口數量減少,就要用質量去補充。質量是什么?就是提高人們受教育年限。在現在普及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往前延3年覆蓋學前教育階段,向后延3年覆蓋高中階段,就是用政府埋單的方式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可以達到延長勞動者受教育年限的目的。
環球時報:在中國人口今后的動態變化過程中,您認為會發生什么類型的“灰犀牛事件”?是否也會發生“黑天鵝事件”?
蔡 昉:人口變化趨勢是相對確定的。總體來說,人口變化及其影響是“灰犀牛事件”。但是,在“灰犀牛事件”之中或之外,不排除“黑天鵝事件”發生。作為“黑天鵝事件”的反面,還存在一種現象,如果所有事情都做對了,某個時刻會出現未曾料想的好結果,我們來看兩個國家的經驗。
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人口紅利減弱,經濟增長減速。但日本并沒有認識到這是供給側挑戰,反而采取了強刺激政策,大規模釋放貨幣。制造業比較優勢喪失,與過于寬松的貨幣環境構成矛盾。最終錢都去了不需要比較優勢、競爭力、生產率的領域。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失去的30年。在這里,人口紅利消失、增長減速是“灰犀牛”,應對不力,泡沫經濟及其破裂和長期經濟停滯就是“黑天鵝”。
歐洲國家瑞典,20世紀30年代也遇到人口危機,經濟學家提出警告并推動政策改革。主要舉措是鼓勵生育。既然生育意愿體現在一生的各個階段,所以人口政策演變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建設。在80年代以后,在美國、英國等實施去福利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同時,瑞典也進行了改革,但保留和完善了社會福利體系,公平與效率得到良好兼顧。在全球金融危機時,該體制表現出良好的韌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