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南京鶴琴幼兒園是一所自稱沒有特色的幼兒園,但他們的老師非常注重看見兒童,看懂兒童,并以此來開發了一系列的活動,比如,“從天而降的影帝游戲”“童年里的煙火氣”“植物寶寶的微信號”“草坪婚禮誕生記”等等。鶴琴幼兒園的老師們正是秉持著看得見每一個兒童的態度,并以此作為課程建設的基點,不斷地去建設完善這些課程,這是能夠很好地體現兒童發展適宜性的。
在依托普適性課程做園本化的過程中,又是如何體現兒童發展適宜性的呢?我們來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寶山幼兒園的一個案例。這是中班的一個以“夏天”為主題的活動,這個主題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活動。寶山幼兒園的老師們首先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分析,她們認為,“夏天真熱”作為第一個活動主要的作用是引出整個主題,也為后面的活動開展埋下伏筆。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老師們發現A班和B班孩子的興趣點產生了分歧。A班的孩子對夏天的特征特別感興趣,而B班的孩子則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對夏天的感受。因此,A班的老師決定把第二個活動調整為語言活動“夏天”,B班老師把第二個活動調整為藝術活動“夏天的顏色”。雖然他們依托的普適性課程是一樣的,但是實際開展的順序卻是有很大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就是源自于看見兒童,看重兒童。
長期以來,兒童研究的主體主要是成人,尤其是教師。但教師通過觀察和訪談獲得的對兒童的理解,和兒童本身可能還存在差異。近些年來,受到大家關注的“馬賽克方法”的重要理念就是從對兒童的研究轉變為有兒童的研究,主張兒童、教師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兒童的研究,彰顯了多元視角。
兒童視角和兒童的視角最重要的區別在于主體不同。兒童視角的主體是成人,是成人基于對兒童的研究建構的產物,而兒童的視角的主體是兒童。因此,兒童的視角的彰顯和重視是兒童發展適宜性的應有之意。

03賦權兒童,讓兒童成為課程開發參與者
實踐中,對于彰顯和重視兒童的視角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如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對自由游戲和游戲精神的重視,安吉游戲對放手游戲的強調,材料區對空間模塊化、材料地位的獨立性和功能的開放性的主張等。這些探索均強調賦權兒童,讓兒童從單純的課程消費者轉變為課程開發的參與者。這些均為兒童的視角的彰顯留下了空間。
當然,對于兒童的視角的強調,并非否定或排除兒童視角、教師的視角等其它視角的必要性和價值。誠如成尚榮老師在《兒童立場》中所言,“只要是學習者都應站立于中央”。
除了兒童發展適宜性外,教師、資源、家長、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適宜性也是重要考量。對于發展適宜性的重視和彰顯,有助于幼兒園課程建設過程中避免一些誤區,進而不斷走向高質量。
本文文字轉自“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公眾號”
作者:秦元東 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