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張佳慧: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須多方發力

日期:2022-12-23 11:10:5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因此,養老服務保障或長期護理保障機制要健全,盡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府應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護理予以補貼,提高百姓支付能力,讓他們有錢、有意愿去購買服務,這樣供給側提供的服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育幼方面,需求側主要是兩方面,3~6歲要進一步加強,關鍵是0~3歲盡快補齊,在現有機構的基礎上逐步向前延伸。鼓勵多種形式、更靈活的小型機構發展。比如,家庭互助式、貼近社區的小型育幼機構,發展靈活化、小型化、多樣化的供給。應更多倡導家庭社區互助,然后政府給予適當補貼,以減輕家庭托育的負擔。

醫療要補的短板,就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扎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構應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推廣宣傳,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真正讓社區的作用發揮出來。

服務下沉

中國經濟時報: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促進其均衡、可及和公平?

張佳慧:基本公共服務應該是適合大眾的服務,面向絕大多數群體,均衡化體現在整體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上,越貼近基層、貼近社區的服務,越容易做到均衡,實現可及性。

比如,如果醫療資源,重點關注的是大醫院,能夠去大醫院就醫的畢竟是少數,且大醫院收費相對較高,其均衡性、可及性很難達到。如果優質醫療資源能夠下沉到基層,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經濟實惠的優質醫療服務,這對提高均衡性和可及性有很大幫助。

同樣,“一老一小”服務方面,如果以社區、基層為重點,其涉及范圍廣,均衡性和可及性會得到很大提升。

因此,基本公共服務的重心應向基層、社區下沉,向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以機構、高端、集中式為主。整體服務體系要更加扁平,覆蓋面更廣,更貼近百姓。公共服務要體現均衡、公平和可及性,要特別關注那些弱勢和低收入群體,同時還要兼顧中產階層即所謂的夾心層。

此外,政府要有相應的補貼或稅收減免,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以更好地促進服務和良性循環。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并注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鏈接

●微信公告:嚴厲打擊這類行為!

●圓桌丨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

●關注丨操作系統國產替代反饋效果好

總 監 制 丨 王輝 王繼承

監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見習編輯丨張宇萱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