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序動員機制”推動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村內無主導產業,水資源匱乏,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村內留下的基本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是典型的空心村。為打好鄉村治理主動仗,侯秀娟摸索建立“次序動員機制”,推動鄉村治理走向深入。
所謂次序動員機制,就是將村里黨員干部群眾按照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村黨組織委員、村委會委員、普通黨員、村民代表和普通群眾劃分為7種身份,以次序認定身份。比如在推進拆遷拆違、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的工作時,由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帶頭,依照正序動員;凡涉及到福利分配等利益享受方面的工作任務,則按照倒序動員,由普通群眾優先享受成果,黨員干部最后安排,切實體現“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基本要求。
如今,在“次序動員機制”的作用發揮下,三流水村村規民約、黨建文化舞臺、法律大講堂、疫情防控黨員志愿服務先鋒隊、北京市“零酒駕”創建示范村、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樣板單位等成果,都成為三流水村的“精神財富”。
解悶答疑 融入村民
做好鄉村治理,關鍵要融入村民。如今,村委會大院那間小小的辦公室,不僅是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成了村里留守老人解悶和吐露心聲的場所,有時候在這里聊痛快了還能減少12345的投訴,解悶答疑中熟悉了各家大事小情,也加深了與村民的關系。當得知侯秀娟逢年過節不能回家跟家人團聚時,當疫情防控需要駐村應急值守時,村里的叔叔嬸嬸、大哥大姐,都會自發輪班叫她:“侯書記,今天來家里吃吧”。有時村里人把自己種的玉米、豆角、黃瓜偷著放到村委會門口,生怕她拒絕。
從一名國企干部到駐村“第一書記”,轉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埋頭苦干、勇于奉獻的精神。一年來,侯秀娟僅回過三次家,一顆心幾乎全都撲在了駐村工作崗位上。三流水村干凈整齊的街道、村民溫暖幸福的笑容,都見證了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的責任與擔當,也見證了企地共建、協同推動鄉村振興的征程與夢想。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