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上交所還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披露指標——「每股社會貢獻值」。
根據上交所的解釋, 每股社會貢獻值是在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基本每股收益的基礎上,加上每股增值額計算而來。
其中,每股增值額等于公司年內為國家創造的稅收、向員工支付的工資、向銀行等債權人給付的借款利息、公司對外捐贈額之和,再減去公司因環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會成本,最后除以公司股本數。
圖:每股增值額計算公式
實際上,每股社會貢獻值(每股增值額)是上交所自定義的一項指標,其目的是「幫助市場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為其股東、員工、客戶、債權人、社區以及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真正價值」。
在每股社會貢獻值剛剛推出時,市場給予了一致好評,認為其「為全面、客觀地評價公司價值創造提供了新的重要標桿」。
每股社會貢獻值創新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傳統股東回報視角轉向ESG價值創造。
每股社會貢獻值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基本每股收益和每股增值額。
基本每股收益屬于傳統財務指標,有一套完整的計量標準,主要用于衡量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及投資風險。
圖:基本每股收益計算公式
因此,基本每股收益反映了企業創造股東價值的能力。
而每股增值額則與員工、債權人、社會、環境等利益相關方產生了聯系,代表了企業創造非財務績效的能力。
在ESG尚未普及的2008年,這顯然是一種前瞻性的思維。
第二,對非財務(ESG)價值進行量化。
單獨來看,借助財報指標,每股增值額對企業的ESG價值進行了量化。
每股增值額的計算幾乎涵蓋了主要的利益相關方和相關ESG考察點。
特別是在當時,存在一種「將社會責任等同于公益慈善」的普遍誤解,每股增值額向市場傳遞了一種更加系統、全面的非財務分析視角。
最終,用貨幣度量的方式量化了企業的ESG價值。
第三,將財務績效與ESG績效合二為一。
每股社會貢獻值開創性地將財務績效與ESG績效合并為一項指標。
這將有助于衡量企業的綜合價值創造能力,并進行不同企業表現的比較。
從上述三點來看,構建每股社會貢獻值指標是國內量化ESG價值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嘗試。
而且,每股社會貢獻值并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量的界定。
由官方牽頭,理應得到廣泛普及和應用的每股社會貢獻值,卻在之后的14年間,逐漸被市場放棄。
時至今日,國內仍在計算和主動披露每股社會貢獻值的公司已不足10家,將其應用到投資決策中投資者更是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每股社會貢獻值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
每股社會貢獻值存在不合理性
其實根據企業公開披露的財報數據,外界也可以輕松地算出該公司的每股社會貢獻值。
但即使如此,每股社會貢獻值遠未達到預期的普及水平和使用效果,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是應用維度上的問題。
首先,計算和披露每股社會貢獻值從最開始就是一項鼓勵性建議,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選擇。
這種非強制性的披露責任,未能實質性地推動市場對該指標的關注和應用。
其次,雖然上交所給出了具體的計算公式,但與有完整會計準則進行規范的基本每股收益相比,每股社會貢獻值離標準化還有一段距離。
公司據此計算和披露每股社會貢獻值時,存在指標不統一的情況。
比如,計算「為國家創造的稅收」時,有的公司采用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項稅費」,而有的公司采用利潤表中「營業稅金及附加」與「所得稅費用」之和。
又比如,計算「向員工支付的工資」時,有的公司直接使用發放的工資總額,有的公司會包含五險一金等社保費,有的則又增加了員工福利、工會與教育經費等。
對「公司股本數」的選擇也不盡相同,有的公司使用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有的公司則按照報告期末的總股數計算,還有的按照報告期初的總股數來計算。
選擇不同的指標和數據,顯然會對每股社會貢獻值的計算和一致可比性產生影響。
最后,「社會成本」的披露是應用維度上較為突出的問題。
按照每股社會貢獻值的計算公式,「公司因環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會成本」是要被減去的。
關于這項「社會成本」,上交所并沒有給出更多的解釋,因此上市公司有較大的操作空間。
結果是,很多公司表示「未發生任何環境成本」或者使用一個非常小的金額,導致最終披露的每股社會貢獻值不再有實質性。
上述實際應用層面的問題,讓每股社會貢獻值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企業綜合價值度量指標。
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是,每股社會貢獻值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
這種不合理性主要有三點。
第一是,對于環境因素的「態度」。
在每股社會貢獻值中,環境因素是通過「公司因環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會成本」來體現的。
也就是說,環境因素僅僅被認為是一項負面影響,是對正向價值的抵消。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對于那些在減碳、綠色、環保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并取得突出環境效益的公司來說,社會成本并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這種正向價值。
第二是,包含的ESG價值內涵。
除了為投資者創造的經濟效益外,每股社會貢獻值的成分還剩員工工資、公益捐贈、環境污染成本。
僅僅由這三項指標來承載豐富的ESG價值內涵是不現實的。
產品質量、職業健康與安全、員工發展等重要ESG價值都未體現。
因此,每股社會貢獻值的構建離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綜合價值還有很大的距離。
第三是,每股社會貢獻值底層的經濟邏輯。
不難看出,每股社會貢獻值的核心組成部分——每股增值額,是模仿基本每股收益計算的。
但基本每股收益作為一項成熟的財務指標,其經濟邏輯是成立的。
基本每股收益代表普通股股東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業凈利潤或需承擔的企業凈虧損。
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和分母(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是一致且相互對應的。
但計算每股增值額時,將公司股本數作為分母就有點講不通了。
實際上,財務效益之外的ESG價值并非還是由股東享有。
更重要的是,公司創造的ESG價值并不受股本的影響——股本總數既不會稀釋也不會放大ESG價值。
基本每股收益的構建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存在明顯的邏輯漏洞。
正是由于種種原因,即使有官方背書,每股社會貢獻值也未獲得市場認可。
不過,每股社會貢獻值的提出可謂是國內對量化「ESG價值」的重要嘗試和突破。
將企業評價視角從股東回報轉向多利益相關方價值,對ESG價值進行貨幣化衡量,將財務績效與ESG績效結合起來,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