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居民發現,艾慶瑋在工作中習慣用左手,原來,他的右手有先天殘疾,這給他帶來了諸多不便。“原先我也自卑過,也是別人給了我很多支持與關愛,讓我覺得自己應該去幫助更多人。”艾慶瑋直言,自己對殘疾人的急難愁盼最能感同身受,這也是他2010年就來到關上社區擔任殘疾人專職委員的原因。
民航北頭家屬院1棟居民木艷菊的兒子由于一次車禍造成了下肢和智力“雙殘疾”,下肢癱瘓的他進出小區看病特別不方便。看到這種情況,艾慶瑋立即聯系社區,申請專項經費,為木艷菊所在的樓棟鋪建了簡易的無障礙通道,并在木艷菊家中和樓道沿途安裝了無障礙扶手,讓他們一家人實現無障礙出行。“艾老師逢年過節都會來看望我們,黨和政府給予殘疾人的政策和福利,他也是第一時間告訴我們,我們全家都特別感激他。”木艷菊說。
昆明實現樓棟長、十戶長全覆蓋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昆明現有常住人口約850萬人,按照每個社區配備6至15名專職社區工作人員的現狀,每名社區工作人員平均要服務2000人左右,多的達5000人以上。因此,全面推動社區民主協商,通過社區樓棟長、鄉村十戶長的建設覆蓋,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顯得尤為重要。
早在2020年,昆明就出臺了《昆明市加強社區樓棟長、鄉村十戶長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全市統籌推進社區樓棟長、鄉村十戶長隊伍建設的工作要求,老舊樓棟、院落30—50戶設置1名“樓棟長”,住宅小區200戶左右設置1名“樓棟長”,城郊接合部10—20戶設置1名“十戶長”,農村地區40—50戶設置1名十戶長,與全市網格管理形成良性互動,進一步增強社區治理合力。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底,全市配備樓棟長2.4萬名、十戶長3.1萬名,社區樓棟長、鄉村十戶長隊伍建設體制機制基本定型,實現了全覆蓋,社區和鄉村自治活力得到有效激發,并形成了一批可在全市推廣、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明顯示范效應的體制機制和改革經驗,社區和鄉村自治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2022年,昆明市開展了“樓棟長、十戶長”優秀典型評選活動,艾慶瑋等32名樓棟長、十戶長獲此殊榮。作為城市的鄰里宣傳員、信息報送員、活動組織員、平安巡查員、文明監督員,樓棟長、十戶長已成為激活社區和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促進了居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協商自治、守望相助,構建出老舊小區管理的多元共治格局,基層社會治理不再是基層黨組織的“獨角戲”,而是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多方力量“大合唱”。(昆明日報 記者王姍 通訊員錢亮)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