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上演獅虎大戰,該關注的不是誰更厲害

日期:2023-01-20 11:20:5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拉郎配,非常容易導致它們大腦中信號系統的誤判,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攻擊行為。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對于捕獵型動物來說,其大腦中存在著以捕獵獵物為目的主動性攻擊和應激產生的反應性攻擊兩種類型。

其中,貓科動物經常出現一種被稱作“靜咬攻擊”的捕食行為。視頻中能很明顯的觀察到,獅子們把這只老虎當作了獵物。套用最近熱搜里的一句話,“血脈覺醒”了。

人工飼養野生動物不等于馴化

此次獅虎大戰發生后,也有人不解,這些被人類哺育長大的“大貓”們,為何會突然爆發野性?

這也是必須科普的一個重要問題:人工飼養≠馴化。不論獅子還是老虎,都不是馴化動物。這是它們與貓狗牛羊等馴化動物的本質區別。

人類對野生動物的飼養分為馴養和馴化兩種類型。馴養只是將野生動物馴服飼養,而馴化則必須經過選育使野生動物成為能長期穩定飼養的家養動物。

野生動物能否被馴化,取決于是否滿足6個必要條件:足夠的食物、生長速度快、繁殖周期短、性情溫順、不易受驚并能在馴養條件下交配繁殖。6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將導致馴化的失敗,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全世界148種候選動物中最終只有14種被馴化成功。

因此,美國著名科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1997年提出了家養動物馴化的“安娜·卡特琳娜原則”: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因此,像老虎、獅子等未被馴化但被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仍然保留著適應自然棲息環境的本能和習性,若無法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完整地滿足,甚至會被扭曲和壓抑。久而久之,就會對被馴養動物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比如獅子、老虎,如果它們的獵食本能得不到正確的釋放,累積的壓力就有可能在一個意料之外的場景下突然爆發,釀成悲劇。如果再疊加一些商業化運作的“動物園”“馬戲團”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動物基本食物需求的時候,就更加危險。

人類與野生動物當保持科學的距離,自然包括讓圈養的獅子、老虎之間也保持安全的距離,這才符合自然規律,也是對動物的基本尊重。

撰稿 / 周威(科普作者)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吳興發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