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還是那個從建國初期4億人爆炸式增長到14億的超級人口大國,但實際上,根據聯合國發表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中國的生育率目前已經排名世界倒數第五,為1.175%。
這個數字僅比韓國、新加坡、安道爾和圣馬力諾要高一點,連以“少子化”著稱的日本都已彎道超車。

事實上,世界主要人口大國基本都進入增速放緩狀態。從1970年到2021年,除了尼日利亞,人口排名前十的國家增長率普遍降低。這其中,俄羅斯的下降幅度最為明顯 。據俄聯邦統計,2021年俄羅斯人口數自然減少約104萬。
繼俄羅斯之后,增長率下降第二快的就是中國。由于14億這個數字太過于龐大,老本看起來還可以吃很久,從前這個事實并沒有引起普通大眾的注意,直到增長率變成負數,以及隔壁印度彎道超車的趨勢即將在2023年成為現實,我們才真正開始關注這件事的意義。
30多國出現人口負增長 多數在東歐
全球人口負增長的國家并不少,2021年,除去梵蒂岡、百慕大等人口小于100萬的超迷你國家外,仍有34個國家在中國之前已進入負增長階段。
這些國家絕大部分(85%以上)集中在歐洲,尤其是東歐,占領負增長最嚴重的國家前十名的所有席位。

歐洲國家經濟相對發達,特別是西歐英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居民失業生活保障,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并不需要“養兒防老”,子女數量增多反而會增加居民的經濟和養育負擔,影響生育意愿。
而東歐國家如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由于戰爭、民族分裂和相對落后的經濟條件,不僅人們的生育意愿較低,還有大量移民的情況,導致常住人口連年減少。
歐洲國家應對人口負增長的措施主要是鼓勵生育、吸納移民以及增加女性和老年人就業。
以1972年就走上負增長之路的德國為例,政府規定,父母可共享長達14個月的帶薪產假,以及與正常收入相當的父母+子女津貼。德國的法定退休年齡也從65歲逐步調整到現在的67歲。
此外,還有引入外來移民,德國統計局初步統計,2022年,移居德國的人數比本國移居國外的人數多142萬至145萬人左右,雖然自然增長率為負,但總人口卻增加了。
這十省市區出生率低于日本
從自然增長率來看,全國只有西藏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北京跟丹麥可相媲美,而上海則跟隔壁已被人口問題困擾已久的韓國不相上下。
但這并不能說明我們與其它發達國家的處境相同,分別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看出問題所在。
世界各國平均死亡率為8.76‰,而這個數字和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中死亡率最高的遼寧省接近(8.7‰),也就是說中國人平均死亡率是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增長率仍較低,只能說明出生率低得更為嚴重。
中國的出生率為7.5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6.94‰),低于歐盟(9.24‰)和北美(10.93‰)兩大發達地區的平均水平。
以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黑龍江省為例,盡管從2021年的增長率數字來看,它比日本還是要高1‰的,但這是由于日本人口死亡率達12.64‰,反觀出生率,黑龍江省就遠低于日本了。
除了黑龍江省,日本的出生率還高于北京、上海、江蘇、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重慶、新疆九個省區市。

“少子化”源于日語,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它與老齡化相輔相成,共同影響人口結構。
根據少子化的標準,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5%-18%的區間為“嚴重少子化”,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這一比例為17.95%,仍處于嚴重少子化的范圍。
其實早在2011年,中國15歲-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就已經開始負增長。年輕人口比例減少,會導致勞動力不足、企業成本提高、國家養老負擔加重、阻礙消費和經濟發展等不利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但我們也不必過于恐慌,從全球經驗來看,生育率降低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必然伴生的現象,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事。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表示,雖然人口負增長的趨勢很難逆轉,但可以改變行為,改變預期。
不同的人口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應對策略,毫無疑問的是,人口問題并不只是一個數字的轉變,它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