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一脈絕了嗎?
沒有。
宋太祖趙匡胤并沒有在兒子里選人來繼位,而是讓他弟弟來繼承皇權。然而,趙光義卻先后把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逼死,但是趙匡胤一脈并沒有因此斷絕。趙匡胤死后,他的后代就遠離皇權中心,他的幾個兒子雖然相繼死去,但是他的孫子們大多活了下來,一百多年后,趙匡胤一脈也是拿回了皇權。
宋朝皇帝之一趙匡義就是欺負后周的孤兒寡母才上位的,他的兒子年齡尚小,他怕當年的情況上演在他兒子身上,那樣丟掉的不只是江山,還把全家人的性命都丟了,傳給弟弟才是保全的選擇。其次,也是因為趙匡胤和趙光義他們深厚的那份兄弟情,相傳在趙光義生病的時候,身為一國之君的趙匡胤親自去趙光義府中看望他,甚至親自為他熬藥,哪怕在君皇的家庭,這份兄弟之情也特別真摯。為了江山安危考慮,特別是在建國之初,大局不穩,讓弟弟作為繼承人最為合適。
趙匡胤一脈重新獲得皇位
趙匡胤為什么不把皇位傳給兒子?
燭影斧聲,歷代史家都認為趙匡胤的非正常的死亡是趙光義害死的,《湘山野錄》是最早提出燭影斧聲的。說是趙匡胤意圖傳位給趙德芳,但被太監太監王繼恩出賣,趙光義提前入宮,謀奪帝位,但在書里只說了趙光義竊取皇位,沒有說趙光義害死趙匡胤。而且此書被后世認為是偽書,不能作為史料。
但一代史學大家司馬光在《淶水記聞》記載了相關記敘。司馬光認為趙光義是合法登基不存在謀奪帝位的說法,應該說作為一代大學者的司馬光說法是可信的,宋皇后提前通知趙德芳入宮,卻是違背了趙匡胤的遺命,有私心希望自己兒子當皇帝的目的,但王繼恩秉承了太祖遺命讓趙光義入宮,但宋后就此得罪了趙光義。
所以下場很不好。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五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特殊時代的延續。在趙匡胤生前,確立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是個合理的選擇。如果趙匡胤再活個十年二十年,國家穩定后,會有很大概率逐步削弱趙光義勢力,讓自己兒子繼位。但可惜趙匡胤只活了49歲,還沒來得及做這些。
五代時期是個綱紀廢弛,沒有現在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中國古代常見的君臣大義之類存在,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一個年富力強有一定軍事經驗和強大黨羽勢力的繼承人,才有可能坐穩位置。老皇帝一紙詔命就能立個太子坐穩位置,在這個時代是不存在的。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榮英年早逝,繼位的兒子年齡太小。即使不被趙匡胤篡奪,也會被其它實權大將篡奪,基本沒可能保住位置。趙匡胤在位期間,還不能確定自己的大宋會不會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五代變成六代。趙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以免自己萬一像柴榮一樣突然病逝時家族無強力人物繼位,也算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后不久,趙光義就被封晉王出任開封府尹。按五代慣例,親王加開封府尹已經是繼承人的標準配置。就是說趙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經確定了弟弟趙光義按五代慣例的繼承人地位。趙匡胤在位期間,天下還沒完全一統。趙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軍才平定南唐。趙匡胤去世時,宋軍還沒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權北漢。此時依舊有讓年長且已經形成自己勢力的趙光義繼位保證能坐穩位置的需要。
趙匡胤去世前,雖然趙德昭已經26歲,但趙德昭缺乏軍事經歷也還沒形成自己的班底。趙匡胤想傳位趙德昭的話,需要時間給予趙德昭豐富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黨羽班底。而趙光義長期已經是實際的繼承人,趙匡胤下決心去削弱趙光義勢力也需要費一番功夫。
從歷史上來說,趙匡胤去世前,還沒有下定決心削弱趙光義勢力培養趙德昭。趙匡胤去世時年齡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概率去努力自己讓自己兒子繼位,但歷史沒有給趙匡胤時間。趙光義繼位后,天下逐步穩定,時代已經徹底變了,自然就能把位子傳給自己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