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太君歷史人物原型簡介是真實存在的嗎?佘太君掛帥活了多大歲數

日期:2022-05-19 11:25:0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經過戲曲和演義的代代相傳,佘太君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那么,歷史上真實的佘太君,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是真的帶著一幫楊門女將出征過嗎?最后的結局又是怎樣的?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image.png

 

       佘太君原姓“折”,名賽花,是山西大同人,生于名將之家。


  折賽花從小耳濡目染,不愛紅妝愛武妝,喜好舞槍弄棒,研習兵法,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同時,她還曾幫助父兄練兵布陣,鎮守邊關,頗有章法。


  949年,折賽花嫁給了北漢的節度使楊業。


  由于嫁為人婦,不便隨楊業鎮守邊關,她便常在府上操練男女仆人,隨時為戍邊御侵做準備。


  治軍打仗頗有威名的楊業,于979年歸宋后,在抗遼戰爭中,屢獲奇功。因此聲外在外,這讓宋朝的將領頗為妒忌,屢在宋太宗面前誹謗他。


  986年,楊業奉命北伐遼國,由于潘美誤聽駙馬王侁所言,導致兵不能控,最終大敗而歸。而楊業卻在激戰中不幸殉國。


  當時,潘美和王侁擔心會受到懲罰,便把戰敗的原因,都推到楊業身上。


  折賽花得知后,憤然上疏,將楊業戰死的過程陳述給宋太宗知曉。


  這才讓王侁被革職流放,潘美也官降三級,而楊業的冤屈終于得到昭雪。


  戲曲故事中,楊繼業和佘太君有七郎八虎。不過,真實歷史上,楊業和折賽花究竟有幾個兒子,并不確定。《宋史》記載:“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并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并為殿直。”


  這樣看來,他們似乎有六個兒子,長子為崇儀副使,次子為殿直延浦,三子為供奉官,剩下的三個兒子都是殿直。


  關于折太君(折賽花)為什么又叫佘太君,據說在折太君送兒孫們上戰場的時候,想到“折”姓不吉利,為了能保他們福祿有余,便把姓改為“佘”,以期舍了自己保全兒孫之意。但遺憾的是刀槍無眼,楊家祖孫三代個個征伐疆場,都為國捐軀,真是“一門忠烈”。


  當然了,這個說法也大都來自于戲曲,并沒有歷史記載。


  關于折太君最終的結局,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奸臣所害。


  早在折太君17歲時,便奉命抵抗遼國。據說她連勝18場戰役,打得遼兵聞其名便四散潰逃。


  遼國蕭太后暗中買通奸臣王欽若,在折太君酒中下毒。


  折太君沒有防備,飲下毒酒而死。


  后來包拯知道后,由于他日審陽案,夜審陰案,于是又給她加了999月陽壽,這才讓折太君起死回生,又活了999個月才死。


  二、壽終正寢。


  據《弘農楊氏族史》記載,折太君生于934年,于949年和楊業成婚,卒于1014年,卒年80歲。


  三、百歲掛帥。


  還有一種說法是,折太君并不是活到80歲,而是活到100歲。當時,遼國入侵,但楊家子孫大都凋零。折太君沒辦法,于是上疏宋仁宗,要親自掛帥殺敵平寇,這一請求并得到宋仁宗的同意。于是,折太君書寫了百歲掛帥的神話。


  以上三種說法,第一種和第三種顯然都不靠譜,什么包拯續陽壽之類的話,當然不可信。而一個人百歲還能出征,在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說,無非是對北宋“重文抑武”的做法,以及對北宋外戰屢敗的現實,所表達的一種民間情緒而已。


  《弘農楊氏族史》上的記載,似乎也有些問題。因為古人似乎從來不記女人的生平事跡。不過,考慮到折賽花身份的特殊性,特意把她記載下來,也是說得過去的。


還不知道歷史上真的存在佘太君這個人嗎?百歲掛帥是確有此事嗎的讀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民間小說、戲曲當中,佘太君這一女性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她智勇雙全,與名將楊業七星廟結姻緣。后楊業遭潘仁美暗算,絕食殉國。她不屈不撓,為夫申冤。其后掌管天波楊府,統領楊門虎將。

image.png

  在楊宗保戰死后,她以百歲高齡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演義故事中的佘太君儼然一副巾幗英雄的形象,那么歷史上的佘太君果真有如此蕩氣回腸的傳奇經歷嗎?歷史上真的存在佘太君這個人嗎?百歲掛帥是確有此事嗎?


  佘太君,名賽花,北宋河北義安人,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即楊業,老令公)之妻,她精通韜略,其八子及一孫,多數殉國。在西夏侵擾時,她已百歲高齡,仍身掛帥印,率領楊家十二寡婦征西,集中地體現了楊家將的愛國精神,是古典作品中少見的人物,在民間廣為流傳。


  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陜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陜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后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其實,佘太君這個人物本身是不存在的。在清以前的史料中從未提及過佘太君。地方志中,明代成化時期的《山西通志》只記載了楊家三代,沒有佘太君。到了清代,地方志才出現了有關佘太君的記載。佘太君這個人物形象最早出場是在元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中,她從一開始就是藝術形象而非歷史人物。

image.png

       太君是古代對一定級別官員之妻或母親的尊稱。在唐代,官員達到一定級別,他們的母親就可以被稱為太君。宋時,為了體現對大臣的優待,朝廷為群臣之母專設了封號,刺史以上官員的母親封為縣太君。佘太君雖然作為藝術形象存在,但是追根溯源,其藝術形象的塑造有兩位北宋奇女子作為原型。


  作為佘太君的原型,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是其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之妻。其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為府州刺史。父折德扆,北宋永安軍節度使。


  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


  那這位折姓女子是怎樣和佘太君聯系在一起的呢?這和其顯赫家世是分不開的。折氏本是云中大族,后定居府州,逐漸成為當地望族。折家自折太君曾祖折嗣倫以來,世代鎮守府州。宋代以降,其父折德扆任永安軍節度使,后由其兄弟折御卿接任。


  折御卿為北宋開國名將,曾隨宋太祖征河東,大破苛嵐軍,擒軍使,殺刺史,活捉大將,四次徙官為府州觀察使、永安軍節度使,多次擊敗契丹軍。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元月,契丹大將軍韓德威率軍猛攻府州,已是重病纏身的折御卿不顧安危,勉力迎戰,終因病入膏肓,溘然長逝于軍中。


  由此看來,府州折家和麟州楊家都為五代北宋時期抗擊外虜,鎮守要沖的忠烈世家。而且府州和麟州緊鄰,兩家可謂是門當戶對,所以楊、折聯姻自在情理之中。出身于將門的折太君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后世演義小說中的智勇雙全的“佘太君”了。


  另一位“佘太君”的原型,在歷史上的面貌則更為清晰。而且,北宋時期恰好就有一位威震契丹的折太君,她就是豐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折夫人曾輔助王承美屢立戰功。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折太君夫婦率軍與契丹軍發生激烈交戰,斬獲敵人數以萬計,生擒契丹天德軍節度使韋太。第二年,萬余契丹兵再度來犯,折太君夫婦又一次大獲全勝,并乘勝向北追出百余里,所向披靡,契丹軍聞名喪膽,不敢再犯。


  夫婦兩人把守豐州35年從未有失,在丈夫去世后,折太君繼續輔佐長孫王文玉鎮守豐州。皇帝宋真宗為表其護國鎮土之功,還曾三次召其入宮面圣。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豐州刺史王文玉去世,當時身為安郡君、太君的折氏,為了邊防安全,再次上朝面君,得到了宋仁宗的首肯,此時她已75歲。可謂老而彌堅,巾幗不讓須眉。

image.png

  如此看來,“佘太君”作為一個藝術形象,其原型不只有一個,而是將諸多巾幗豪杰的事跡移花接木到一個人身上,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佘太君。“百歲掛帥”雖是演義,但是“佘太君”們矢志報國的愛國情懷,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所真正擁有的。也正是她們的真實,賦予了佘太君在我們記憶中的鮮活形象。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