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與黃道周是什么關系?黃道周小楷書法作品欣賞

日期:2022-05-21 22:45:2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徐霞客誕生在江陰馬鎮(今徐霞客鎮),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從22歲開始直到56歲去世,在幾十年的生命歷程里,“朝碧海而暮蒼梧”,足跡遍及21個省市自治區,為我們留下了一部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與黃道周

黃道周是福建省漳浦縣(今漳州市東山縣)人,明代大儒、理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霞客壯游一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要說其中最為契合的,便是這位德才兼備的黃道周了。從崇禎元年(1628)到崇禎六年(1633),兩人共有4次相見,或坐而論道,或結伴暢游,不但給我們留下了幾十首(篇)優美的詩文,更給歷史留下了一段膾炙人口的友誼佳話。

徐霞客與黃道周

一、徐霞客是崇禎元年(1628)認識黃道周的。那年三月,霞客第3次游歷福建,目的是拜訪福建的碩彥鴻儒,游程的介紹人是自己的族叔徐日升,他在漳州府擔任推官(又稱司理)之職,與黃道周、何楷等一大幫福建籍名士相熟。霞客這位族叔是天啟五年(1625)的進士;早他三年,天啟二年(1622)春上,黃道周進士及第,此科的狀元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文震孟(文征明曾孫)。我們知道,霞客特立獨行、絕意科舉,走的是一條與傳統士人迥異的人生道路,但他的這一選擇不是沒來由的平地驚雷,這中間浸透了霞客家族辛酸的血淚科考歷史。

徐家是“南州高士之后”,亦儒亦宦、詩禮傳家。這樣鐘鳴鼎食的簪纓世家,后世子孫不可能不走科舉之路。但說來也怪,霞客這一支徐家子孫仿佛著了科舉的魔咒,一代代殫精竭慮、奮戰不息,換來的只是科舉征途上的坎坷蹬蹭、“科”而不“舉”。七世祖元獻公中過舉人,卻因勞累過度,29歲赍志以歿,臨死沒能掙上進士功名。到了高祖徐經,更因科舉案的牽連,被革去舉人學籍,英年早逝。曾祖徐洽、祖父衍芳接過科舉的接力棒,砥礪奮進,卻仍是無力回天;直到霞客父親豫庵公才閑云野鶴,淡了科舉的念想。到了霞客,索性徹底告別讀書仕進的主流道路,浩然自處、別開天地。

剛才說到了,霞客到福建拜會道周,得益于族叔日升的穿針引線;其實除了族叔,霞客還從好友文震孟、陳繼儒、陳仁錫等人口中了解了道周的道德文章,心里越發仰慕。霞客抵達漳浦時,恰逢道周母親去世不久,道周正在丁憂守孝,兩人是在漳浦北山的墓廬里見的面。許是徐日升、文震孟等親友的緣故,兩人相互仰慕,見面沒怎么覺得陌生,反而像熟識已久的老朋友一樣,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二、崇禎二年(1629)冬,黃道周官復原職,第二年二月,道周再度進京。船過京杭大運河邊上的常州時,道周想起自己的同年鄭鄤,便離舟上岸。鄭鄤與道周是同科進士,為官耿介,因開罪魏忠賢,被削籍鄉居。常州盤桓數天后,道周繼續啟程。道周前腳剛剛離開常州,霞客后腳就趕到了鄭鄤家。得知道周剛從運河坐船北上,霞客二話不說,雇了艘小船,與鄭鄤一起,張帆鼓棹,星夜兼程,終于在鎮江丹陽追上了道周。

兩年前的漳浦初會,因值母喪,“有筆墨之戒”,道周沒能與霞客詩酒酬唱,很覺美中不足。這次相會,道周特為霞客作了一首七言古詩,“得陳宿諾”。

道周是明代大儒,學識淵博,著作宏富,留給我們數百萬字的著作,涉及到天文地理、經史百家等21個門類;尤其對于《易經》的研究,道周稱得上是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25歲就寫出了《易本象》,56歲時又在獄中寫出20萬字的《易象正》——此書是易學象數派的巔峰之作,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道周是學者,也是詩人,他一生作詩2300多首,而在這2300多首詩歌中,有45首就是寫給霞客的,他是和霞客唱和最多的一位名流。

長達490言的七言古詩拿到了霞客手上,霞客先就被他獨出機杼的書法藝術吸引住了——整幅作品樸拙奇屈,望去雄健奔放、氣勢磅礴。道周在詩中追述了霞客孤筇雙屨游天下的奇特經歷;也透露了自己對時局的深深憂慮;詩的末尾,道周健管縱橫、筆落風雨,“男兒不仙必良將,驅龍凌波破蕩漾,挽河洗甲天下清,安能對鏡坐相向?”入世報國之情,躍然紙上。這之后,霞客請文震孟、鄭鄤、陳仁錫、項煜4位好友為詩作題寫了跋文,復請良工將詩作和跋文勒上碑石,陳列進了老家的晴山堂內。

三、就在霞客重游雁蕩、再探大小龍湫的時候,道周的仕宦生涯又起波瀾,那年是崇禎五年(1632)的春天,距道周北上復職不過短短兩年光景。

崇禎三年(1630)秋,袁崇煥遭凌遲。到了冬天,道周排闥叩閽,為受牽連的閣臣錢龍錫鳴冤,并在奏疏中直指皇上過失,崇禎大怒,斥道周“曲庇罪輔”,將道周削職為民。

崇禎五年(1632)二月初九,道周生日,這天,他帶著夫人和剛滿月的兒子,騎驢南歸。歸途中,道周先曲阜,再徽州,又到南京觀察了一個月天象;同年十月到常州見了霞客和鄭鄤,旋即三人結伴泛舟,暢游蘇州太湖。游覽中,三人即席分韻,詩文唱和。霞客先成一組五言律詩,共5首,題目是《賦得孤云獨往還》。在詩中,霞客以云自況,一吐襟懷。最后兩首,霞客結合時局及道周的遭遇,出儒入道、變情為理,寬慰了道周一顆遭受磨難的心。

道周的酬唱詩一共寫了兩組,原韻之詩已佚,只留下了一組依霞客詩韻而作的和詩。道周覺得霞客的這組五律“詞意高妙,備極諸長”,寫得實在是好,故此依韻而作,寫下了一組和詩;和完,道周意猶未盡,又筆走龍蛇,將霞客及自己的詩作全部手寫了一遍。道周的書法遒拙中透著清秀,出神入化,令人贊嘆。順便說一下,霞客的這組五律原未收進他的游記,多虧了道周的手書筆錄,我們才看到了《賦得孤云獨往還》的廬山真面目。

上文說了,道周是個易學大師,年輕時候就開始研究《易經》。實際上,對于自己命運的走勢,道周確是有所預測的,他感覺過了崇禎十年(1637)之后,自己的人生會走背運。果不其然,崇禎十一年(1638)開始,道周禍不單行,直到被緹騎跨境逮捕,投進大牢。

崇禎十二年(1639)的二月,霞客到了麗江,土司木增咨以天下人物。霞客說,石齋(道周字)“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是本朝唯一的至人;說罷,取出隨身攜帶的《石齋詩帖》,詩帖里除了《贈徐霞客》《和徐振之孤云獨往還原韻五首》等詩作外,還有崇禎六年(1633)與霞客同游漳州云洞巖、大峰山時的30首贈詩。

徐霞客與黃道周

崇禎十三年(1640)六月,霞客在云南麗江木知府的幫助下回到老家。兩個月后,霞客聽說道周被崇禎帝打了八十大板后關進了詔獄,就派大兒子帶了過冬的寒衣和自己西行的4冊游覽日記,前去北京探望道周。三個月后,兒子回家向父親匯報了道周在獄中的情形,并把道周在獄中所寫的信和詩交給了父親。霞客非常悲憤,“據床浩嘆,不食而卒”,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旅程。

四、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道周出獄,發配酉陽;走到江西九江,圣旨又下,“特準赦罪還職,改過自新”,道周謝過皇恩浩蕩,折而東下。十月,船過南京時,道周得知霞客故去的消息,心里無比悲傷,給霞客長子寫了封信,信中說,“縉紳傾蓋白頭者多矣,要于皎然物表,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獨有尊公。”信寫好了,道周心里的傷痛依然無法排遣,又寫了首七律,寄托對霞客的哀思,詩的下半首這樣寫道:“知我未凋猶強飯,聞君臨萎送推篷。十洲五岳齊揮淚,屐齒無因共數峰。”

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道周抗清失敗被俘,第二年,不屈就義,死時62歲。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自傲的人,而且十分毒舌,歷史上很多書家他都瞧不起,但卻罕見地評價一個明朝人,稱他為“一代完人”,而他所說的就是一代忠臣黃道周。


清代著名學者蔡世遠這樣概括黃道周的一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淵博的學問可比邵雍詞條,忠貞為國直言敢諫可比李綱,慷慨赴難從容就義可比文天祥。”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黃道周,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文學家、民族英雄,明朝滅亡后又為南明盡忠,后因抗清失敗被俘殉國,人稱“曠世偉人”。如今,黃道周在不少地方有紀念他的祠堂、學校和廟宇,福州有一個“閩忠祠”,這就是紀念黃道周的一個廟。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黃道周通天文、理數諸書,先后講學于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龍溪鄴業等書院,培養了大批有學問有氣節的人。


明亡后,黃道周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弘光亡后,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時清廷頒布剃發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黃道周返鄉籌兵。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隆武元年(1645年),黃道周募眾數千人,馬僅十余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與清兵抗擊。終因寡不敵眾以失敗告終,黃道周被俘。


隆武二年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并給家人留下了遺言:"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就義之日,其老仆哭之甚哀,黃道周安慰他說:”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乃從容就刑。黃道周因抗清死節,大義凜然!死后,人們從他的衣服里發現"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其門人蔡春溶、賴繼謹、趙士超和毛玉潔同日被殺,人稱"黃門四君子"。


黃道周不但是一位忠君愛國之士,書法也同樣出彩,其工書善畫,且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下這位忠臣的楷書代表作《孝經頌》吧!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黃道周《孝經頌》小楷,紙本,書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天津博物館藏。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因款署“崇禎辛巳元冬黃道周頌并書于白云之庫”后又“十月初七日再頓首識”,崇禎辛巳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此時黃道周仍羈于獄中。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在獄中,其“時時為書《孝經》以當役錢,凡手書《孝經》一百二十本,皆以獄卒持去,散盡無余。”直至崇禎十四年臘月謫戍辰陽,所以此篇正是獄中之作。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黃道周被視為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他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其行書和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態,是黃道周行草書的主調。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他的隸書鋪毫和方折行筆,點畫多取隸意;強調向右上橫勢盤繞,讓點畫變得綿而密,雖略帶習氣,但奇崛剛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尤顯出其人剛直不阿的個性。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其立軸代表作有行草書《贈蕨仲兄聞警出山詩軸》、《聞奴警出山詩軸》等,兩作均加大行距,以連綿草書而成,有奮筆直下之勢,激情燃紙,振迅耳目,如聞鐘聲、蹄聲于道。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黃道周流傳于世的楷書多為小楷,主要學習鐘繇,比起鐘繇的古拙厚重來,更顯得清秀、飄逸。再參以索靖草法,他雖追“二王”等晉人書法,但一反元、明以來柔弱秀麗的弊病,以剛健筆鋒和方整的體勢來表達晉人的豐韻。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此篇《孝經頌》字體方整近扁,筆法健勁,風格古拙質樸,十分類似鐘繇楷法。不同處是,鐘書于古拙中顯得渾厚,黃書則見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響。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從黃道周書論中,反映出他對魏晉書法是比較傾心,尤其對鐘繇、索靖等具有古樸書風的書法更為欣賞,而對其當代書法,并不熱衷。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黃道周《孝經頌》全卷欣賞

被乾隆皇帝稱為“一代完人”的黃道周,書法充滿正義之感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