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有幾個人一開始就追隨曹操?
縱觀曹操帳下,猛將眾多,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名將群。其中,以張遼為首的五子良將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謂五子良將,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這五人的統稱,他們都極具統軍能力,個人武力亦相當出眾,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故而,陳壽才會稱他們“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然而,在五子良將中,大多都是降將,真正從始至終跟隨曹操征戰的其實只有一人。曹操自中平六年(189)陳留起兵后,招攬了大量降將,五子良將中有四位便是降將出身。
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最先是丁原部下,后歸附董卓,后又依附呂布。建安三年(198),曹操誅殺呂布后,張遼開始跟隨曹操,此后立下了赫赫戰功。
于禁原為濟北相鮑信的部將,即史書中所說的“鮑信招合徒眾,禁附從焉”。鮑信戰死后,曹操取得兗州,于禁這時才正式開始跟隨曹操征戰,此時是初平三年(192)冬。
張郃最早是韓馥的部將,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后,張郃又轉投袁紹。官渡之戰中,張郃因被郭圖惡意中傷,率眾投降曹操,此時是建安五年(200)。自此以后,張郃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先后輔佐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立下了顯赫功勛。
徐晃原是白波軍統帥楊奉的部將,曾力勸楊奉護送漢獻帝返回洛陽。建安元年(196),曹操將漢獻帝挾持到許都后,討伐楊奉,徐晃這時轉投曹操。
由此可見,張遼、于禁、張郃和徐晃四人都可謂是降將出身,并非是最早跟隨曹操之人。與上述四人不同的是,同為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則是從始至終跟隨曹操的愛將。
樂進是兗州東郡人,曹操則是在兗州陳留郡率先起兵,故而當時樂進便就此跟隨曹操征戰。在曹操帳下,樂進先后擔任小吏、軍假司馬、陷陣都尉、討寇校尉、折沖將軍,最后官至右將軍。
可以說,樂進基本參與了曹操前中期的歷次戰役,故而曹操稱贊他“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
遺憾的是,樂進在建安二十三年(218)便因病去世,謚號“威侯”,是五子良將中最先逝世的一位。25年后,即魏少帝曹芳正始四年(243年),樂進得以從祀于曹操廟庭,這足以凸顯樂進在曹魏政權中所起的作用!
五子良將張郃曾是哪方諸候的大將?
熟讀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張郃是漢末一代名將,曾效力于袁紹,聞名河北。投奔曹操之后,就更不簡單了。他在曹操麾下眾多的“投降派”武將之中,脫穎而出,屢建戰功,成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不過張郃卻不是張飛的對手,還被張飛打得屁滾尿流。那為何諸葛亮還非常忌憚他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所謂“良將”,就是善于排兵布陣、深諳兵法要義的將軍,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良”了。當然,他們還需要有一定的武功,否則也無法被稱為“將”。曹魏武將如云,武功比張郃高的人非常多。張郃能被評為“五子良將”之一,說明他的綜合能力,在曹魏所有將領中,排得上前五。這樣的張郃,豈容小覷?
此外,諸葛亮在奪得陰平和武都兩郡后,率領大軍在祁山扎營,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必定留在陰平和武都安撫人心,肯定不在祁山大營中,所以便派張郃與戴陵前去偷襲。誰知諸葛亮早已預料到司馬懿的計策,設下伏兵,就等司馬懿上當。果然,當張郃、戴陵率部殺到后,立即被北伐大軍團團包圍。張郃大展神威,在萬軍之中左沖右突,救出了戴陵,全身而退,如此能力,諸葛亮豈能不忌憚?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好局面,卻因為張郃,在街亭一役徹底讓曹魏翻盤。諸葛亮不得已,僅遷徙了四千多家民眾返回漢中。最終的結果,馬謖因此被斬,諸葛亮則自貶三等,趙云被貶為鎮軍將軍。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而此后,諸葛亮屢次北伐,都會遇到這位名將,也沒有取得什么好成果。
不過,令人意外的卻是張郃的死。公元231年,諸葛亮在撤退途中,司馬懿派張郃去追擊諸葛亮。盡管張郃知道,諸葛亮一定會在沿途制造重重埋伏,奈何軍令如山,張郃拒絕不得,只得率軍出發。最后在追擊過程中,張郃被敵軍一箭射中膝蓋,因傷勢過重而死。因此,有人分析,不僅僅是諸葛亮忌憚張郃,連司馬懿都在忌憚他。張郃的死或許不是意外,而是司馬懿借諸葛亮的手,干掉了張郃。即便不是如此,張郃的死,司馬懿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說到底,張郃的死,不是因為他求功心切,也不是因為他小瞧了諸葛亮,而是因為司馬懿錯誤的戰略指揮。如此才導致張郃既知前路有埋伏,也無法躲避。可惜了這個曾數度統兵的將帥,盡職盡忠一生,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