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錯用三人是誰計謀怎么說?劉備為什么犯這種低級錯誤?

日期:2022-06-24 11:38:2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劉備一生錯用三人是誰計謀怎么說?

在三國時期,各地軍閥爭端不休。各種各樣的人才輩出。老話說的好,千里馬需要伯樂才能發揮他最大的用處。這些優良的人才需要好的主公才能發揮它們的最大用處。在三國時期選人才最好的主公,一共有兩個。一個是魏國的曹操。他選用的人才在歷史上都留下了名字。像幫他在官渡之戰贏下勝利的郭嘉、荀彧、賈詡等人。武將就更不用說了,就以張遼為例。張遼的實力,在當時魏軍里可以排上前幾名。


劉備選用的人才比曹操更好,他擁有臥龍雛鳳。三國時期有一句話叫做臥龍鳳雛,兩者都得,就可以把天下得到。但是如果缺少一人,天下就得不到。或許這也就是為什么劉備后來沒有拿下天下的原因。常山趙子龍,以及其余四位五虎上將,再到后來的幼麟姜維。哪一個不都是別的軍閥想得得不到的人才?劉備創業前半生雖然屢戰屢敗,不過劉備一直沒有放棄,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建立了蜀國,劉備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在于他手下有一幫能征善戰的猛將,劉備很善于挖掘人的潛能,比如魏延劉巴等人,都在劉備手下發揮了最大的作用,劉備看人十分準確,比如對于諸葛亮的接班人馬謖,劉備就曾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不聽,這才導致了街亭之敗,不過劉備雖然看人很準,不過他一生也曾看錯三人。不過就算是劉備看人看得非常好,也會有失誤的時候。他一生中,看錯了三個人。結果這三個人導致他差點萬劫不復。

image.png

一:劉封

劉備的義子劉封關羽當初和魏軍對戰。因為他過于心高氣傲,導致他這場戰爭輸了。于是他敗走麥城。緊接著又把荊州給失掉了。其實荊州是可以不失去的,只因為劉備的義子劉封,他當時沒有出兵支援。劉封這個人他的嫉妒心非常的強。他妒忌關羽的武藝高超,又妒忌劉備對待關羽的態度非常好,不僅如此,還妒忌為什么關羽手上有那么多忠心耿耿追尋他的士兵,而他的手底下卻沒有多少。在麥城失守的時候就有人去尋找劉封,讓他出兵。可劉封不僅不出兵,還把這個人給趕出城外,不讓他進來。這就導致了荊州失守,劉備知道這個消息后大為憤怒,他要降罪于劉封,劉封知道自己很有可能被賜死,所以他就行自刎謝罪。可以說,要是劉封出兵了的話,就不至于荊州失去,也不至于關羽的死亡。所以說關羽的死都是因為他。

二:李嚴

諸葛亮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的糧草劉備死了之后諸葛亮進行了一系列的北伐戰爭。戰爭有一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糧草。古人有一句話叫做兵馬未到,糧草先到。由此可見,就會看到糧草的重要性。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也想到了了糧草的運輸以及管理制度。他把這件事交給了劉備的托孤大臣李嚴來做。理論上來說,劉備看上李嚴,李嚴應該不會太差。可是這個李嚴卻往往在有大事的時候掉鏈子。諸葛亮在和司馬懿進行對戰的時候,諸葛亮將司馬懿打得落花流水,乘勝追擊的時候,沒有了糧草。諸葛亮一問糧草在哪兒?負責糧草糧草官就說糧草根本就沒有到。沒有辦法,只得召集軍隊回到蜀國地區。其實是李嚴的過失,他在押送糧草的時候,出了一些問題。而在朝堂之上,諸葛亮向劉禪匯報這件事的時候,李嚴不僅不承認還反咬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誠心地放走司馬懿,他要通敵叛國。諸葛亮被氣得夠嗆。還好最后這件事得以解決。最后諸葛亮把他打入大牢。所以說如果要是糧草到了的話,司馬老賊必死無疑。

三:張飛

張飛間接死亡的原因張飛的死在三國中是最離譜的。他是在睡覺的時候被他手下兩個人,把腦袋給割了下來,然后逃到了吳國地區。其實這都是有著因果關系的。這都是因為劉邦他小看了一個,這個人就是陸遜。在關羽被殺之后,劉備非常憤怒領兵討伐東吳。而負責迎擊劉備的就是當時吳國的將軍陸遜。劉備久攻不下。他就給了張飛一個命令,讓他從側面討伐東吳。張飛接到的命令以后,他讓他的士兵穿著白衣。因為呂蒙乘著小舟把關羽的腦袋給帶走的時候,穿的就是白色衣服。于是他就下令讓手下的兩個人三天之內趕出一萬多件白色衣服。可這比較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只有兩人不可能完成。到了兩天之后,這兩人沒有完成,于是張飛便把他們兩個人打了一遍。這兩個人一直懷恨在心,于是在第二天夜里就把張飛給殺了,而且把他的腦袋帶到了東吳去了。張飛被殺正是因為劉備,他小看了陸遜的能力。如果他要知道陸遜的能力,就不會貿然的討伐吳國了,也就不會導致張飛白白地丟掉了性命。一個人無論他,眼睛再怎么雪亮,他還是會有馬虎大意的時候,像是劉備曹操,他們都有看錯人的人。

劉備為什么犯這種低級錯誤?

劉備連營七百里不但不是低級錯誤,而是一個軍事家的正確決策,要不是“連營七百里”,那么劉備夷陵之戰可就要大傷元氣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劉備伐吳到底帶了多少人。

劉備伐吳用了多少兵力?是傾巢而出的七十五萬,還是象征性的五萬人?是真要一舉滅吳還是只想嚇唬一下孫權,讓他乖乖把荊州還回來?蜀國當時全部人口也不超過九十萬,九十萬人口帶出去七十五萬打仗,就是劉備瘋了從三歲到一百零三的都拉到戰場上去,誰來看家?趙云魏延諸葛亮豈不是成了看墳的?

那么劉備伐吳究竟帶了多少人馬?在這一方面,正要挨揍的孫權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在給曹丕的求救信中寫得明明白白:劉備領著四萬人兩三千匹馬來打我了(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結果曹丕回信:哥們兒(孫權只比曹丕大五歲)加油!我在精神上支持你(將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劉備伐吳,頂多只帶了五萬人馬,比諸葛亮任何一次兵出祁山都少,一方面是因為劉備實在拿不出太多兵力——當年加上荊州,劉備轄區三十萬戶一百萬人口,而且漢中初定,曹魏虎視眈眈,必須重兵防守,南方西涼都不穩定,馬超魏延都抽不開身,他們的部曲自然也難以抽調,趙云要留守大本營,兵力也不能少了。

劉備伐吳,前期既沒有決戰,也沒有大規模會戰,劉備把五萬人“連營七百里”,其實既是一種無奈之舉,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作為三國時期的杰出軍事家,劉備對其中的利弊是有分析的。只可惜劉備的虛張聲勢沒有嚇住孫權,反而被“火燒連營”,丟掉了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

綜合史料來看,夷陵之戰只是擊潰戰,七百里連營的優勢這時候顯現出來了:前方潰敗,后方有足夠時間撤退。劉備撤退到永安,實際是想重整旗鼓,沒想到一病不起,這才留下了“火燒連營、七十五萬大軍覆沒”的后世誤傳。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