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的時間,大家肯定都非常好奇,沒有鐘表他們都是怎么計算時間的呢?而且他們所計算的時間方法和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畢竟古代的使用的是時辰制。古時候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傳是按照十二生肖出沒的時間來命名時辰的,那么,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幾個小時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時辰指的是多長時間,一個時辰是幾個小時
古時候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一段時間稱為一時辰。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時辰從半夜算起,子時是從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而所謂的午時是指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亥時是指晚上九點到半夜十一點。除此之外,古時候的更也是按照時辰來算的。
一般來說,更分為五更。一更指的是晚上七點到晚上九點;二更是晚上九點到半夜十一點;三更和子時時間是一樣的,為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而四更是凌晨一點到凌晨三點,五更指的是凌晨三點到凌晨五點。古時候有專門提醒人們時間的職業,叫做“更夫”,是會分別在五更的時候打更,提醒人們時間。
一刻鐘等于多少分鐘
古時候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而一時辰等于八刻。一時辰等于現在的兩小時,那么一刻就等于現在的十五分鐘。古時候所謂的“午時三刻”指的是現在的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
陰陽家說,一天中陽氣最盛的不在午時,而是在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十一點四十五分或者十二點四十五分。
一個時辰是4刻還是8刻的叫法?
一個時辰有8刻。時辰是中國傳統計時單位,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段,即一個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如今的兩個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一個小時為4刻,一共劃分為九十六刻,一刻約15分鐘。
古人是怎么計算時間的
第一種是運用天文原理來計時的日晷。日晷一詞中的晷,本意有影子的意思。日晷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太陽的投影的方向來計時。一般來說,日晷由晷針與晷面兩部分組成。晷針與地軸平行,晷面與赤道平行。當太陽升起時,晷針的影子就投向刻有十二時辰晷面,古人就可以用它來計時。但是,日晷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在夜間或者陰天使用。
第二種是利用流動的物質來計時的漏刻與沙漏。漏刻在我國古代最早記錄是在《周禮》中。漏刻是由漏壺與標尺兩部分組成,其大致的計時原理是利用漏壺中水流的流入或者流出,標尺對應壺內的水位就是當時的時間。后來,因為漏刻在冬季容易凍結而無法使用,古代人改用流沙計時,這便是沙漏。
第三種便是利用機械結構計時的渾天儀。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在繼承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于公元117年設計制造出了完整的渾天儀。后來,唐朝著名僧人一行等人在此基礎之上設計制造出了利用水力運轉的水運渾天儀。水運渾天儀能夠實現自動報時,可稱之為是機械類時鐘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