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天是幾點鐘?二更天是什么時辰?二更天是什么意思?

日期:2022-08-30 07:33:0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二更天是幾點鐘?二更天是什么時辰?

  二更天是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于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鐘1.jpg

  其向陽之地面為晝,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一晚上只有五更,“半夜三更”,“閻五讓你三更死,決不活你到五更”這都是民間說法。

鐘2.jpg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描述時間主要參照顯而易見的天象、動物生物鐘和日常作息,比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逐漸改用授時設備讀數描述,后也逐漸給這些授時設備讀數配上了五行。

  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于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鐘3.jpg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二更天是什么意思?

古時候二更天是指晚上21點到23點。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后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


古代時間意義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