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強調以什么治國?
董仲舒強調以德治國。董仲舒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重要工具,并用陰陽學說來加以闡述,形成一套完整的"陽德陰刑"的德主刑輔論。

以德治國理念
西漢王朝統治人民雖然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上仍因襲秦制,以嚴刑峻法統治人民。武帝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為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董仲舒認為要縮小貧富差別,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提出"調均"的主張。上疏漢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數額的主張,限制豪強兼并土地,不允許官吏與百姓爭搶利益,鹽業、金屬業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斬殺的威嚴,降低賦稅,減少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減少民力消耗"。
董仲舒介紹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是什么?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有:“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和限田、薄斂、省役等。

思想主張
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②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
③針對土地兼并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
④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
影響
1、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為封建專制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政治上統一思想奠定了基礎。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鞏固統治。
3、確立了儒學獨尊的地位。
4、促進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
5、消極影響,一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