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觀察丨假央企屢禁不止 治本需消除“國資迷信”

日期:2023-04-20 11:40:14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上文提到的多家假冒企業均具有這個特征:國恒基業的原股東是北京國恒基業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后者在變更股權之前由北京企源財務顧問有限公司發起設立;云生智慧能源去年6月之前的股東是自然人趙某,當前股東路路通智慧能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此前的出資人也是幾位自然人;中鐵昊天最早的股東是3位自然人,世錦嘉農股東背景在多個國資體系內變換。

被冒名的央企、國企及監管部門一直在行動,打擊假冒企業。國資委2021年10月集中公告了第一批353個假冒國企,2022年9月20日又集中公布了第二批175個假冒國企,各大央企也在不遺余力地以嚴正聲明等方式持續打假。通過這些措施,存量假冒企業清理效果較為明顯,但新增的假冒企業仍不斷涌現,這些“切割公告”沒能起到阻擊效果。因此,要聯合更多部門,采取更有力度的措施清理存量、阻擊新增。

根據證券時報此前的報道,多家大型央企的下屬公司被中介機構或掮客明碼標價,少則七八十萬,多則數百萬,就可以把一家民營公司的股東背景變為國有性質。眾多企業不惜每年支出高昂的掛靠費用也要偽裝成國企,根源在于市場上的“國資迷信”尚未得到扭轉。只有通過改革,讓國企變得更加市場化、專業化,與民企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同臺競技,制度、政策持續完善,待遇差別繼續消除。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源上解決假央企假國企亂象,讓市場環境更加風清氣正。

責編:萬健祎

校對:廖勝超

2023證券時報創投金鷹獎暨創業企業新苗獎評選正式啟動

↓↓↓

乘全面注冊制東風,證券時報官網全新升級

隆重上線“信披+”頻道↓↓↓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