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級工”落地 企業人才流失率低 “天花板”仍有空間

日期:2023-04-28 11:31:0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我國職業技能等級體系的演變,2021年開始探索“新八級工”制度,2022年正式推出。

“這次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陳李翔認為,每一個時代的技術應用都和技能等級有直接關系,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對技能的要求如果還停留在原來的“五級工”基礎上,顯然不能夠適應企業的生產需要,所以從技術角度來看,也確實到了必須要調整的階段,但這種調整,不是回到“老八級”,而是在“老八級”的基礎上有了更深的發展,是在新技術環境、新工作現場中生長出來的更高水平的技能評價體系。

哪些企業可以評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亦備受關注。據陳李翔介紹,擁有企業評價資格、現在已經在做技師、高級技師評價的,都可以參與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的評價,參與評價采用的是備案制,企業向省一級人社部門提交資料備案。

根據廣東省人社廳規定,參評特級技師需要具有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并在高級技師崗位工作滿5年且仍從事本職業(工種)工作;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或獲得省部級、中央企業及以上技能大師類稱號者、獲得五星級粵菜師傅名廚稱號者等可以優先考慮。

4月21日,廣東省人社廳印發《廣東省實施“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企業備案工作指引(試行)》,再次強調:首席技師、特級技師是在高技能人才中設置的高級技術職務 (崗位),一般應在有高級技師的職業(工種)領域中設立,通過評聘的方式進行,并非高級技師的普遍晉升,企業實行崗位聘任制,聘任到特級技師、首席技師崗位的人員,比照正高級職稱人員享受同等待。

落地

新八級工制度實施后企業人才流失率僅為3%

錘子落地一周年有余,“新八級工”制度如何影響企業的人才培育?在“世界工廠”——東莞找到答案。專業從事精密沖壓模具和金屬結構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祥鑫科技”)2019年就已經在公司內部比照八級工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

“當時我們感覺人才進來的太慢,沒有辦法,只有內部想制度、想方法去培訓。”東莞市首屆“莞邑工匠”、東莞市首席技師劉再華告訴南都記者。

2005年,劉再華進入祥鑫科技,目前已全面負責起公司的汽車模具生產制造工作,包括技術攻關、模具組裝、調試以及公司的技術傳承等。“模具是工業之母,是制造行業的核心技術,但人才培養始終是困擾行業的一大難題。”劉再華說。

劉再華在車間中,右一。供圖:受訪者

為了持續挖掘技能人才效益,祥鑫科技比照八級工制度,從提升薪資待遇、建立成長路徑等方面著手,導入人才培養體系,覆蓋模具研發、設計、制造等全崗位。

“我們從學校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進入公司后,從學徒工開始做起,經過3個月的一對一強化培訓,進行考核,通過后升入初級工,大概1年左右,再次考核,可升入中級工。達到高級工后,月薪能達到1.2萬元,技師能達到1.5萬—1.8萬元。”劉再華介紹,職業等級和薪酬直接掛鉤,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這大大提升了員工的積極性。

按照這一模式,祥鑫科技每年在模具工藝方面能培訓百余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新八級工制度后,員工的目標方向也更加明確了,每年升一級,薪資就能跳一級,對企業來講,人員流失率就特別低,模具行業每年的人才流失率在8%左右,而我們公司是3%。”

不過劉再華也坦言,盡管技術工人的晉升通道已經打開,但大部分工人仍然集中在高級工層次,高級技師以上的專家型人才只有3—5人左右。“院校畢業生,整體理論素質比較豐富,主要欠缺的是對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工藝上的理解,因為學校培養的是基礎知識。”

劉再華直言,目前院校教育與企業實操仍存在3年以上的差距。“技術永遠都要向前走,所以我們現在也在和很多職業院校進行一對一、點對點合作,參與課題、教材設計,讓學生們能夠提前進入到這一行業,了解新生事物。”

焦點

特級技師榮譽與企業密不可分

可享受正高職稱和住房、醫療保障等優待

今年1月,廣東省人社廳公布了2021年和2022年的特級技師名單,來自22家企業的142名特級技師上榜。廣東長虹電子有限公司設備技術主管黃廣鵬正是中山市首位特級技師。

2008年黃廣鵬從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的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后,進入電子行業的一家臺資企業,負責自動化設備的日常運行和維修工作。在臺資企業工作兩年后,黃廣鵬明顯感受到,自己已經觸碰到了發展的“天花板”。

廣東長虹電子有限公司設備技術主管、特級技師黃廣鵬。受訪者供圖

“企業的技術很成熟,程序都是設定好的,我們只能起到維護作用,沒有太多向上的空間。”而當時長虹公司的液晶模組生產線領域仍屬于一片空白,迫切需要實現自動化設備改造,于是兩年后,黃廣鵬加入了長虹公司,成為一名LCM設備工程師,負責模組制造廠務及生產線設備的技術管控。

多年的一線耕耘,黃廣鵬成了廣東長虹的多面手,先后接觸了生產線維護、變電站運維、暖通及給排水技術以及環保工作,并且帶領團隊對自動化生產線進行了全面升級,產線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在2020年取得數千萬的新增利潤。

憑借著專業的技術能力,黃廣鵬在2016年的時候就評上了高級技師。“當時我才30歲出頭就已經到頂了,升無可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去年新八級工制度的出爐。

“以前被評為高級技師的時候,覺得榮譽是自己的,如今被評為特級技師,分量更重了,這不僅是個人光環,還代表著企業榮譽。”黃廣鵬說,因為特級技師考核的并不只是個人專業能力,還需要比拼企業實力,是團隊和平臺的支撐。

特級技師的榮譽與企業密不可分。2020年,中山啟動職業資格制度改革,鼓勵企業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當時,廣東長虹電子有限公司就是首批試點企業之一。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長虹公司的技能等級評價體系愈發成熟,完成了700多名技能人才的等級認定工作。

廣東長虹電子有限公司已實現自動化設備改造。受訪者供圖

在評價首個特級技師的過程中,長虹公司構建了特級技師評價工作方案和特級技師評審團隊,在公司內部篩選出3個高級技師,最后才評選出設備技術主管黃廣鵬作為首位特級技師。

“長虹已經建立了穩定、高質量的人才體系,才有能力參評特級技師,并且評上后,企業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更大的技術改革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特級技師的價值。”黃廣鵬表示。

那么,就個人待遇而言,特級技師能夠享受哪些福利?人社部規定,可比照本企業正高級職稱人員享受相關待遇,還可按規定享受療休養(休假)以及落戶、購(租)住房、醫療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此外,不同城市的人才政策也會進一步加持特級技師福利,如黃廣鵬所在的中山市2022年提出評定一批“高、精、尖、缺”的特聘人才,劃分A、B、C、D四檔,特級技師便可申請特聘人才,享受對應特聘補貼以及子女入學優待、醫療服務優待、住房安居保障等支持。“這些變化讓企業生產線的員工看到了向上走的希望。”黃廣鵬感慨萬分。

提升

一線工人的職業“天花板”仍有探索空間

盡管在人才培養和個人榮譽方面都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劉再華和黃廣鵬都還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成長的梯子”依然不夠用。

黃廣鵬,36歲被評為特級技師。

劉再華,42歲被評為首席技師。

兩位都是個人專業能力卓越并且都還處于青壯年階段的典型代表,未來的職業成長如何賦能?

對此,陳李翔認為,這顯示出一線工人的職業“天花板”仍然還有向上探索的空間,如今的“新八級工”對于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這類高等級序列的崗位要求從縱向、垂直深耕轉向技術能力的橫向遷移,不再是單一、具體的設備崗位,更多地要解決整個生產線的問題,這種變化也賦予了崗位更多發展空間。

作為技能“金字塔”塔尖上的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提升,自然會形成“塔尖效應”,吸引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內工業機器人專業的學生在上實訓課。供圖: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

當前,新產業工人除了企業內部培育外,還依賴院校培育,劉再華亦提到,院校畢業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來到企業“不夠用、不夠吃”。“以前模具行業總被人說是‘打鐵’的,現在隨著先進設備和工藝的發展,解放了體力,工作環境干凈舒適,這就需要工人多做腦力工作,改進工藝,鉆研技術革新。”

陳李翔認為:“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教育本身有自己的周期,很難與產業前沿無縫銜接,但院校培養的優勢在于打好基本功,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

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院長魯儲生此前也提到,引導企業內部的晉升體系與人社部“新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制度進行融合,可以使員工待遇掛鉤、技能等級認定系列問題更科學化合理化。此外,學校還應增強積極性,主動改革以適應數字經濟背景下所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

黃廣鵬表示,畢業生進入企業后,要有心態上的轉變,在學校里面是學習,在企業里則是要創造價值,進一步思考如何把個人的知識儲備與所學技能更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并且,要真正提升畢業生入職后的綜合素養,輪崗很重要。“一直固定在同一崗位上,就容易變成流水線工人,對其他的技術不了解,我們現在對產業工人的要求是要實現從工到匠的轉變,要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八級工”煥發時代光彩,技能人才大有可為。“新八級工”制度作為技能人才評價重要改革措施,充分體現了技能人才在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將有力暢通技術工人成才上升通道。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對技能人才的渴望尤為熱切。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85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萬人,占比34.1%,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如今廣東已經吹響制造業當家的高質量奮進號角,對技能人才提質增量有了更高要求。據廣東省人社廳介紹,在技能人才支撐方面,今年將出臺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實施技工教育政策互通、強基培優,優化技能培訓生態,開展技能燈塔行動等。

統籌:尹來 游曼妮 陳實 歐陽云蔚

主持:南都記者程小妹

視頻:陳赟健

導播:王泉驕

設計:沈淑婷

實習生:劉海瓊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