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陽帶你看世界】“詩之江湖”——看人藝今年第一部原創大戲有何不同?

日期:2023-05-02 11:25:3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有這樣一位中國古人,說到他,總讓我想起梵高,他的人性光輝,照亮的不僅是后世國人的世界,更是跨過山河湖泊,令他國人敬仰。

他便是被后世無限贊揚的“詩圣”杜甫。他的一生亦是窮困潦倒,生平所寫詩作更是無人問津。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跨越上千年的時光,前一段,杜甫的生平事跡竟然透過西方“文教首席”BBC的鏡頭娓娓向世人道來。

跳過了詩仙李白,卻獨獨挑選了大多人讀不懂的“詩圣”杜甫,可見影響力之大。

而提到杜甫,你會想起什么呢?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憤慨,甚至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落寞,“詩圣”杜甫在世人心中永遠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和難以概括的多面。

你可曾想過,有個機會能面對面的看著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杜甫形象,以及他那個時代的眾生在眼前演出一部活劇?

最近,一陽就來到了首都機場,親身與這位千年前的古人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展開剩余79%

走進首都劇場,一切場景都是熟悉的,不同的是戲劇,北京人藝把今年第一部原創大戲的舞臺留給了這位詩人,可見重視。

這也是繼《天之驕子》《李白》與《知己》組成的“文人三部曲”之后劇作家郭啟宏又一次將創作對準了“文人”。“千秋詩史杜,獨立自蒼茫。”不知這部由新任院長馮遠征親自領銜主演的大劇,又能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呢?

大幕拉開,我第一個感覺是美,是簡約,是精髓的展現。作為一部歷史劇,《杜甫》的舞臺古典大氣。

寫意的線條,金屬感濃郁的架構,漫天飛舞的“神火幽花”,營造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空間感,以及一種人在畫中走、詩中游的意境。

只見,劇中采用夢中夢的形式,用一段夢境實現多時空交匯的效果,讓杜甫、蘇渙、李白、高適、嚴武得以“相會”,引領我神游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園。

戲中類似春秋筆法的鋪排,比比皆是。縱觀全戲,編劇著力寫了圍繞在杜甫心頭的兩件事:一是做官,二是作詩。而詩人畢生念茲在茲的這兩件事體,前者屢屢蹭蹬,后者又不被時人所捧。

劇中的杜甫既窩囊又自戀,編劇把英語世界抑郁癥的代名詞“黑狗”(丘吉爾語)化用進來,舞臺上幻聽的詩人經常聽到身后大黑狗在犬吠;而在世人熟知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節,則索性把詩人前作“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形象地“演”了出來,舞臺上杜甫揮動“小人竹”如同堂吉訶德手執長矛,在恍惚中大戰風車,在無物之陣中左突右沖。

我覺得以往人們更多的是在仰視詩圣,但這部戲我們是在平視他。想探究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反映社會現實的詩句?

這就必然要觀照到他的經歷,編劇并沒有去寫他是如何成為詩圣的,因為這名號是后世給他的,而是去著力刻畫他在世的經歷,而這段經歷對于看戲的人來說其實可能會陌生。在舞臺上并不是渲染這些悲苦,而是展現他苦中有樂的生活態度和豁達的胸懷,傳達生活中的真實與希望……

舞臺上,隨著詩人命運的起伏,一首首人們耳熟能詳的詩篇也自然流出,將詩人的生命感受和偉大人格融為一爐。

戲中的杜甫,在飄零坎坷的人生中有內心的困惑,更有高遠的理想和不拘小我的豁達。他的人生境遇、高潔品格既令后人高山仰止,又具有真實可親的一面。

隨全體演員列隊謝幕,人們仿佛才從那個千年之前的“詩之江湖”走出,爆發出陣陣掌聲。

在我看來,從一代詩圣的偉大精神到一個文人的真實可愛,人藝舞臺上的杜甫既是觀眾心目中熟悉的詩人,也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凡人。這次算是真正用戲劇去靠近了他,藝術地解讀他的內心世界。

興趣之下,我還特意看了這部劇的臺前幕后,原來,馮遠征也是要求演員們在吃透理解的基礎上,把這部戲獨特的古典韻味和韻律傳遞給觀眾。

“郭啟宏老師讀了187本關于杜甫的詩和書,才寫出了幾萬字的劇本,所以吃透劇本是非常重要,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馮遠征就帶著演員們用12天的時間讀了24遍劇本。

看來,“保劍鋒從磨礪出”,任何一部精彩的戲劇,都是心血的凝結,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戲劇如是,人生亦如是……

一陽

2022年10月

發布于:北京市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