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教育兩委領導班子走訪企業,聯合市商務局、人社局、工商聯等部門召開校企對接會,帶動全市高校走訪企業3994家、開拓崗位4.5萬個。聯動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舉辦各類就業活動1.7萬場,提供崗位261萬個。建立全體教師包保就業制度,將就業工作納入領導班子考核和全面從嚴治黨考核,作為教師績效考核和干部任職考核的重要內容,挖掘全體教職員工的校友、合作單位資源,形成促就業合力。
在湖北,強化挖潛拓源、擴寬崗位供給“蓄水池”是工作的重要著力點。發揮市場化就業主渠道、政策性崗位穩定器、就業見習促進劑作用,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不斷挖掘崗位資源。加力落實一次性擴崗補助,對到中小微企業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同時發放1000元就業補貼。打造都市圈用工招聘聯盟,推進人力資源共享。組織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加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等活動,共協調崗位近10萬個。截至10月底,全省共建成就業見習基地2414家,募集就業見習崗位3.8萬余個。
山東職業學院2023屆畢業生4932人,創歷史新高。該校全面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上門、上心、上網的“三上”就業服務機制。校院兩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帶頭主動上門訪企拓崗,開展用人單位大走訪,對接企業239家。
中國三峽集團黨組副書記李富民介紹,集團面向長遠發展需要,開發高質量就業崗位。推動產業發展促就業,全力推進白鶴灘水電站、庫布齊沙漠大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開發,實現以項目投資落地帶動就業增長;發揮產業鏈“鏈長”優勢,積極動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大高校畢業生招聘工作力度。加強人才儲備促就業,2022年集團累計簽約高校畢業生超3300人,較2021年同比增長80%,規模達到集團現有員工數量的11%。此外,謀新招、拓渠道,全面拓展高校畢業生引進途徑。
幫扶重點群體就業,推動以創業帶就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一個都不能少。
在天津,多部門聯合提前向2023屆困難畢業生發放6582.3萬元求職創業補貼;在山東職業學院,學校主動與家長聯系,共同關心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開展“一對一”全過程、全方位就業指導,確保每一個困難家庭畢業生順利就業。宜賓學院為重點群體畢業生實施精準幫扶,通過黨建“十個一”幫扶等活動,搭建黨委、總支、支部、黨員聯系學生的橋梁,形成全員幫扶育人格局;開展分類指導服務,針對重點群體畢業生專門開發就業指導教材,開展“一對一”簡歷診改、面試輔導,組織就業能力培訓,每年2000余人次參加培訓。
中國三峽集團關心關愛特殊畢業生群體,設立“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對在基層就業有突出業績的高校畢業生和服務畢業生赴基層就業有突出貢獻的教師進行獎勵;組織開展“貧困家庭畢業生”“脫貧家庭畢業生”招聘,計劃規模累計超過1000人,推動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創業是就業的重要形式,以創業帶動就業,放大了就業的倍增效應。
湖北聚力提升創新創業成功率,連續11年實施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提高扶持資金至最高50萬元。湖北今年共有2340個項目申報,同比增長30.2%。以資金為保障強支撐,將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提至500萬元,并加快推進電子化審批,1—10月,全省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80.11億元,達到去年全年貸款總額的142%。
山東職業學院統籌推進就業育人,堅持人才培養有特色。學校實施“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賦能學生工程師素養和工匠精神培養,引導學生勇擔責任,自覺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業創業。每學期開設人文選修課400余門,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懂技術、會生活、有品位的畢業生。對接行業產業轉型升級,注重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應用,強化專業技能訓練,著力為企業量身打造“現代工匠”。實施“8215”回訪,即“80%畢業生追蹤2年+10%畢業生追蹤5年”,用人單位評價滿意度在98%以上。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06日第10版
作者:本報記者 余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