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期末評語或寄語撰寫的“創意”和“注意”

日期:2022-12-15 11:19:11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除了在語言形式上創意層出不窮,有的老師還會 在“載體形式”上展現創意,不滿足于統一印制的“通知單”“評價單”“評價手冊”等。如自己設計美觀的頁面,圖文并茂;制作各種圖案形狀的卡片;做成好看的書簽等等。

第三種創意體現在多元主體評價實踐上,也就是不僅有老師給學生的評語或寄語,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寫,同伴互相寫,家長給孩子寫等。

這些創意,肯定既讓學生每個期末都對老師的評語寄語充滿了期待,又能相對于“平常形式”更加入心,起到評價和激勵的作用。但是,無論評語和寄語的在形式上怎么進行創意,最核心的還是老師寫了什么,以及語言形式的運用是否適合學生的閱讀理解。所以,撰寫評語或寄語,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注意”。

一、注意不能重形式而輕內容,顧此失彼,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內容上,做到形式為內容增色。評語和寄語,套話之所以不可取,是因為套話往往放之四海而皆準,體現不出老師對個體學生的了解和理解,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勵和成長導向作用;但一味在語言形式、載體形式上體現創意,實質性內容沒有真正的變化,學生拿到手,不過是新鮮一兩天,也就淡忘了。

在內容下下功夫,又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要做到“量身定制”,讓學生一讀就覺得“這就是寫給我的”。

二是要從學生一學期成長故事中選擇“典型”事例進行評價激勵,避免泛泛而談。

所以,最好在采用一些特點鮮明的語言形式時,還要附上一兩句以典型事例為基礎的“對話”式評價或激勵。

二、注意語言形式的運用符合學生實際,要能夠讓學生“心領神會”。并不是所有創意形式都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或不同的學生個體。例如,學生沒有讀過徐志摩、朱自清,借用他們的表達形式,可能會讓學生覺得莫名其妙;用文言文給低年級學生寫評語和寄語,肯定不合適。語言形式的運用,應該是基于師生共同熟悉達成共識的,如果那種語言形式還是師生間的交流“密碼”,那就形式為內容增色了。

三、注意始終堅持正向評價為主,讓學生從評語或寄語中收獲信任和信心。成長中的兒童,肯定都是在一次次試錯中進步的,教師要能夠幫助學生認識不足,把準努力的方向,更要讓學生在付出努力后體驗成就感,堅定信念“向著明亮那方”。

形式創新,更要內容用心,這樣的評語或寄語,才是教育。

1

敲黑板!微信改版啦!請大家將我們設為 “星標”,方便第一時間收到推送,不然就要跟我們走散嘍!方法如下:

2

3

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請在文末點個 “在看”!

編輯:泡泡糖

本號為學術研究和傳播,不涉及商業,如有侵權請告知

文本來源:我在小學教語文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