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3年經濟工作,事關疫情流行期、延遲退休、房地產市場等

日期:2022-12-17 11:18:26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中國社科院2023年《經濟藍皮書》建議,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1%左右,呈明顯復蘇態勢,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建議2023年GDP增速設定在5%以上,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力爭實現更高增速。建議2023年將赤字率設定為3%左右,適度放寬專項債的適用范圍,保持實體經濟信貸總量平穩增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促轉型、補短板。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

會議指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產品進口。

當前全球經濟增速下行的背景下,2023年推動經濟平穩增長需要擴內需。我國有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2萬美元,居民消費優化趨勢明顯,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全面促進消費潛力巨大。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產業的升級,我國人均資本保有量與發達國家差距仍大,我國投資潛力也相當可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表示,從數據上看,今年居民儲蓄增加不少,顯示出因為疫情防控措施導致消費場景受限,部分消費難以展開。2023年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需要確保人民群眾正常出行,也需要確保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正常經營,這樣才能確保諸多接觸型消費能得到恢復,也讓小微企業切實發揮出穩就業、促生產和促消費等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吳亞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新開工項目比較多,明年的投資資金需求不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是支持投資的重要工具。隨著疫情防控的優化,消費有望實現較好恢復,但是參考國外經驗,消費信心恢復需要一定時間,政策要有一定預判和準備。比如可以提前發行專項債,推動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

12月14日,中央對外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12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這些規劃和方案都為后續擴投資、促消費等指明了道路。

12月16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未來要圍繞進一步提升傳統消費、擴大服務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倡導綠色消費、拓展農村消費、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等方面,大力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同時,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頂層設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強化收入分配領域政策統籌協調,通過促進居民增收來推動消費增長。

會議指出,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蔡昉表示,今年聯合國最新預測顯示,2022年中國的人口將達峰。也就是說從明年開始,中國將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叫人口負增長時代。201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出現負增長到目前為止,我國屬于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的緩慢期,給了我們一個緩沖來做準備。但是,當總人口達到峰值之后,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速度會加快,這對勞動力、人力資本、資本回報率、生產率等的影響將來可能會加倍呈現出來。推進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改革,出發點不是著眼于讓老年人晚一點領取養老金,而是讓老年人盡可能延長生產性時間,更好地實現就業和創業,從潛在增長能力上提供保障,同時提高也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

張永軍表示,明年開始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一方面能緩解養老金支出的壓力,另一方面開發老齡人口資源國際上也有不少經驗,比如一些60歲以上的資深專家仍能創造較高的社會價值,可以讓這部分人力資源繼續發光發熱。

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會議指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會議指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要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標準制定,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要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

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需要抓好兩個關鍵少數,一個是企業家,一個是地方的主要負責人,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兩臺發動機。當前,存在企業家預期弱、信心差,地方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要么不作為,要么亂作為等現象,要讓這兩臺發動機不熄火,還能轉得快一些,應該有一些針對性比較強的政策措施。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些年有些國家想要去中國化,想要與中國脫鉤,越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越是要把一些外資大企業吸引過來,建立更好的掛鉤機制,增進國際合作。今年來,中國吸引外資的增速依然很高,因為中國未來經濟成長空間大,外資看得一清二楚。當前中國的制造業對外資吸引力很大,未來還會進一步加大服務業對外開放。

會議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明明表示,明年推動房地產市場軟著陸的同時,也要關注房地產風險向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傳染,受房地產市場收縮影響,土地出讓金下降明顯,對地方財政收入造成一定沖擊。地方政府債務、城投債違約等次生風險,是2023年要應對的重要金融風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