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司寇出生于上個世紀20年代初。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能順利長大已經很不錯了,何況陳司寇還年幼喪母,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
但小小年紀的陳司寇勤勞、堅強而懂事。她想得更多的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艱難的生活,改變自身的命運。
在身邊女孩子都不看重學業而看中嫁人的時候,陳司寇不為所動,她有著堅定的目標,那就是——進入高等學府。
靠著這股勁,她竟然一路闖進了北京大學的校門。
就是在北大,陳司寇遇到了自己的丈夫趙寶煦。一樣的貧苦人家出身,一樣的堅強不服輸,讓兩個人惺惺相惜。
結婚后的兩人生育了三個子女,后來都成為了優秀的人才。
在北京大學的校園里,她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主。從北大教育系畢業后,她選擇了去北京101中學當一名政治老師。
經歷過貧窮與戰亂的她深深懂得,民族要強大,最終要靠知識的力量。
她決心要用知識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為國家培養好下一代。
就這樣,她在中學的講臺上一站就是一輩子,無怨無悔。
任教期間,陳司寇的嚴格是出了名的。她之所以嚴格要求學生,是因為她急切地想讓學生多學點知識,不要浪費了大好年華。
她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有出息。
02 特殊年代,堅強生活
同其他的知識分子一樣,在那個特殊年代里,陳司寇也遭受了不公的對待。
她被停止了教學工作,每天都站在太陽底下毒曬。
但她始終相信這段黑暗的日子終究是會過去的,所以她咬牙挺著,再難也沒有想過放棄生命。
而丈夫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對于此,一心鉆研學術,教書育人的夫妻倆都感到錐心般地刺痛。他們為知識分子們惋惜,也為國家的發展而擔憂。
好在,夫妻倆等來了云開月明的新時代。
一輩子經受了大大小小小磨難的陳司寇卻是樂觀坦然的,每當有人提起以前的種種糟心事,她總是笑著說:“都是些小事”。
過去的事,不管多難,她都不會再放在心上了。
就是這份淡定與堅強伴隨了她一生,也成為她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快,陳司寇就到了退休的年齡,她帶著些許遺憾離開了工作崗位。
03 退休后日程滿滿,忙著看報學習
退休了,忙碌了大半輩子,終于可以歇歇了。
但陳司寇卻不這樣認為。
她認為退休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的,退休不是止步,還是要緊跟時代社會發展腳步。
上班時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來看書學習,退休了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憾。
退休后陳司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書學習,她可以坐在書桌邊一坐就是一上午。
看到好的內容,陳司寇就整理成筆記或者剪下來粘到專門的筆記本上。幾年下來,各種內容的筆記、粘貼都已經滿滿幾大本了。
陳司寇最喜歡看到的就是國家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她會為國家一點一滴的前進而歡呼雀躍。
陳司寇也不拒絕新事物,新知識,她總是主動去學習一些新知識,并像年輕人一樣樂于接觸新事物。
這讓她始終保持著靈活的頭腦,以及像年輕人一樣的熱情和活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兩口的行動越來越遲緩,兒女們都建議老兩口請一個保姆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但陳司寇拒絕了。
在她看來,年老不代表著不勞動,只要自己能動,就要自己做。
直到后來陳司寇實在干不動了,才請了一個小時工,每周來打掃兩次衛生,其余小事務還是陳司寇自己來做。
2012年丈夫去世后,孝順的子女們不放心她自己一個人,都要母親跟自己住,但也被陳司寇一口拒絕。
思想開明的她認為,老年人不能倚老賣老,不能認為享受子女的照顧應當應分。只要自己還能動,為什么非要去打擾子女呢?況且老年人就不需要自己的空間嗎?
陳司寇的子女們都很孝順,雖然老母親一再強調不用老過來看她,但他們還是定時來看看老母親有什么需要。
對此,陳司寇說這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就連自己的學生,包括晚年生病臥床時來看望的親友,陳司寇都是一樣的態度。為他人著想,是陳司寇保持了一輩子的習慣。
04 得癌癥不慌亂,活得通透,拒絕手術
老年人最害怕的一個是身邊沒人陪,另一個就是生病。那陳司寇老人又是怎么應對這些的呢?
老年人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尤其是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平常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
陳司寇看到自己院里生活的老人,每天最盼望的事就是子女來看自己,很多老人也或多或少都有點憂郁癥。她就想自己決不能這樣。
她的一位同事,老伴去世后很孤獨,經常纏著陳司寇“煲電話粥”,說一個人太寂寞了。陳司寇總是開導她,自己一個人的日子也要好好過。
陳司寇把自己的經驗一一告訴同事,教她把生活安排地充實有條理,告訴她老年人也要生活有激情,有意義,這樣就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了。
陳司寇自己每天也是把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這樣她的每一天都很充實。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會時不時地會出現一些小病癥,為了不經常麻煩兒女,陳司寇還自己琢磨起了治療方法。
你還別說,陳司寇老人自己研究的健康保健方法,關鍵時刻還真能起作用。
以前陳司寇身上會時不時地癢,沒有明確的原因。就連醫生也沒有好的辦法解決,癢地難受了也只能是涂點藥膏,治標不治本。
陳司寇就自己廣泛翻閱關于瘙癢癥的書籍,看得多了,她也總結出了治療方法。她不僅在飲食上做了調整,還自己按照書上說的學起了按摩手法。慢慢地皮膚癢的毛病居然不治自愈了。
還有一次比較兇險。那次陳司寇早上要起床時才發現腰卻不能動了!
陳司寇沒有驚慌,也沒有第一時間給子女打電話。
稍作冷靜的她開始自己給自己按摩,按照穴位圖找準穴位,慢慢按摩,結果還真管用了,過了一會就能行動自如了。
要不怎么說陳老太的淡定與從容就是她長壽的很大一個原因呢,92歲時陳司寇在醫院檢查出左腎上有個腫瘤,這種情況下百分九十的人估計都會選擇手術。
但陳司寇拒絕了,她說自己已經90多歲了,經不起大手術,萬一手術后再出現其他病癥,真是得不償失,陳司寇主張順其自然。
陳司寇知道很多人都可以“帶瘤生存”,何況自己都90多歲了,更不會害怕它。
陳司寇決定還是要從入口的飲食上入手,研究哪些食物能抗癌。就這樣,兩年來陳司寇清淡飲食,身體并沒有什么不適。
其實,陳司寇能“帶瘤生存”,主要還是心態良好。很多人并不是被疾病打倒的,而是被心理上的恐懼打倒的。
面對癌癥,陳司寇很坦然,不懼怕,也不放在心上,就跟平常人一樣。這是有多大的心呢!
05 生命盡頭,絕食斷水,爭取“走”得快一點
2017年,陳司寇已經滿96周歲了。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的身體機能也退化地很快。在這一年她承受了身體上的各種疾病之痛。
首先是腎癌再次發作,接踵而至的是尿毒癥和貧血性腔梗。這一次是真的回天無力了,連醫生都說年紀太大了,恐怕是不可逆了。
雖然子女們再次動員她去醫院,但是“固執”的陳司寇怎么會答應呢?
她把生活質量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去醫院任由冰冷的器械和各種藥物來折騰身體,那是她最不能忍受的。
于是子女們為她請了保姆,并且24小時輪流看護著她,生怕她出一點意外。
但殊不知這樣的日子是要強了一輩子的陳司寇最不愿意過的生活。
生病期間的陳司寇還是在為別人著想。她告訴女兒:“一不要通知學校,二不要通知親友,三不要讓人來探望。”
這時的她面對死亡沒有一點的懼怕,反而希望自己能走得快點,這樣就可以讓身邊的人少受些拖累。
她曾經請求過子女幫她快點解脫,這樣她也能早登極樂世界了。
但哪一個做子女的不是竭力想挽救母親的生命,就算實在無法挽救也是希望她能多挨些日子,誰能忍心這么做!何況中國還是沒有安樂死的國家。
最終,陳司寇不想在病床上這樣日日重復沒有質量的生活了,她決定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告別世界。
她的方法就是絕食斷水。
當兒女們把精心準備好的飯菜端到她面前時,她看也不看,讓人趕緊拿走。兒女們想逼著她吃,她就用手捂住嘴巴,堅決不吃一口。兒女們心疼卻沒有一點辦法。
后來,陳司寇老太連水也不喝了。但她的頭腦一直都是清晰的,想要做什么都能準確表達。
絕食進行到第三天時,陳老太已經說不出來話,家人給她準備了紙筆,她就把想說的寫在紙上。
第五天的清晨,她尚能在保姆的幫助下上廁所。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下午五點多陳司寇老人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她走得沒有一點痛苦,很坦然,也很安詳。
06 結語
縱觀陳司寇老人的一生,活得通透是對她最好的評語。
少年時雖生不逢時,但她有自己堅定的目標,不達目標決不罷休。中年時遭遇挫折,她咬牙挺著,過后淡然一笑。老年時面對孤獨與疾病,她用自己的方式,讓生活過得更有質量。
在生命的終點,她說的是:“要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負擔。”
就是這樣的一句話讓我們多少人陷入了沉思。
在陳司寇的晚年,她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已經準備好走了,隨時都可以走。”
幽默的陳司寇在自己94歲時說:“我現在已經94歲了,而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哈哈,我覺得自己賺到的已經太多了!”
通常人越到晚年越害怕面對死亡,這是人的本性。而陳司寇的生死觀卻能如此地達觀通透,面對死亡能做到坦然接受,并能快樂赴死,這是極高的境界。
就如陳司寇說:“人的一生分為數量和質量,我們不能決定數量,但是可以保證每一天的質量。”
我們或許做不到陳司寇老人那樣一輩子都生活地有質量,但我們也要盡量保證每一天有每一天的質量。剩下的就是順其自然,坦然面對疾病與死亡,就像自然界萬古不變的新陳代謝規律一樣。
參考文獻
1、讀者:《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發人深省》
2、老年日報:《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這段話,值得所有退休人看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