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又為何會為李原慧題詩呢?李原慧后來又如何了呢?
要解釋毛主席為李原慧題詩的原因,自然與李原慧的出身經歷以及國際背景是分不開的。李原慧是湖南常德石門縣人氏,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李德厚曾留學日本,并在日本與孫中山、黃興結識,加入同盟會,回國后更是興辦教育;而其父李培系與母親申業宏也是從事教育行業。
有了這樣的家庭背景,雖為女子的李原慧卻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在1951年春17歲的李原慧順利地考入了湖南人民革命大學。
憑借著優秀的文化功底以及堅定的理想信念,李原慧也獲得了進入北京機要訓練隊的學習培訓機會。
既然是機要,自然就少不了保密。而當時周總理甚至親自抓機要工作,對于這批學員的要求更是十分嚴肅,就連出行時都要三人同行(后來才改為二人同行)。
這樣的嚴謹的要求下,培養出的學員自然都是個中翹楚。而在培訓結束后,李原慧也順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了總參謀部做機要工作。后工作出色的李原慧又被調入辦公廳從事機要工作,因為工作性質需要保密,一些機要文件的收發自然需要與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直接接觸,日積月累下不免便熟絡了起來。
而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起,中蘇關系交惡,蘇聯甚至一度在我國接壤的邊境地區陳兵百萬,面對這樣的壓力坦白講當時的中國實力上自然不如,但即便不敵也要亮劍。同時東南地區,蔣介石也借機瘋狂叫囂。為了應對威脅,毛主席等領導在“深挖洞,廣積糧”的基礎上,還號召展開全民皆兵的“民兵運動”。
在毛主席帶領下推翻三座大山的人們,聽聞毛主席的號召,紛紛踴躍報名加入民兵隊伍,而一些適齡的青年更是加入了軍隊。
當時作為年輕人的李原慧自然也不會退后,積極地接受民兵訓練。而在1959年新中國十周年的國慶上,作為3000人民兵方陣的一員,李原慧也參加了受閱活動。
眼見山呼海嘯的畫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湖南辣妹子,趕忙在受閱結束后讓同事幫忙拍下了一張手持鋼槍的照片,日后她更是將照片視若珍寶般的放到自己的筆記本里珍藏。
1960年12月,毛主席開展了全國的調查研究工作。而作為機要工作的李原慧也被安排隨同前往。而在匯報的間隙,毛主席不由得便和這個自己的小老鄉攀談起來。
“小李,聽說你參加了去年的國慶民兵方陣,很好啊。”
“主席,我還特意拍了照片留念,給您看一看。”
就這樣李原慧打開公文包里的筆記本把自己手持鋼槍的照片拿給了毛主席看。看著照片中的李原慧,面容英武,青春煥發,主席便在夸獎李原慧的同時,提出請求“將這張照片留給我做紀念,可以嗎?”
李原慧自然不會拒絕,很是開心地便同意了。而令李原慧想不到的是,不久后毛主席詩興大發,投桃報李的送了她一首詩。
就在回到北京后的次年,也就是1961年,2月的一天毛主席偶然間又翻到了照片,想著如李原慧一般無數的中華好兒女,于是提筆便寫下了《七律·為女民兵題照》。而就在李原慧來匯報工作間隙,毛主席笑嘻嘻地說到“小李啊,我也送給你一份禮物。”隨即將詩送給了李原慧。
期間,他老人家還不忘勉勵李原慧要學花木蘭、穆桂英,不要去學那林黛玉。而有意思的是初稿中“不重紅妝重武裝”句毛主席再三斟酌后將“重”改為了“愛”,接下來這首詩也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成為了無數六零后、七零后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歌。
不過,在這首詩以及以這首詩為歌詞的“女民兵之歌”爆火的背后,身為主角的李原慧卻甘居幕后,而后她在中央辦公廳繼續工作了近三十年,直到1990年退休。
在退休后,李原慧出于習慣仍舊很是關心國家大事,并時常參加公益活動,不僅為貧困戶捐錢捐物,還為村里修路,繼續為建設祖國盡心竭力。
至于毛主席所贈的題詩也被她一直地珍藏著,但有趣的是她卻從不講毛主席贈詩這些事,這與她為人低調的性格顯然是分不開的。
小結
一首詩歌,一張宣傳照,這些背后都是對那個年代的真實反映。而在李原慧背后更是千千萬萬個喜愛武裝的中華兒女。
老話說:“鳥愛巢不愛樹,樹一倒沒得住”,而在中國這個大樹下,是無數個愛著祖國的中華兒女。
我們可能會默默無聞,可能會籍籍無名,但在國家需要之時卻也一樣會勇敢地站出來,因為這是中華兒女的樹,是中華兒女的大家!
致敬李原慧,致敬千千萬萬的先輩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