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首屆“雙年優秀論文”評選揭曉

日期:2023-01-10 11:17:5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孫紹振《談“演講體散文”的現場性和互動性》

孫紹振先生這篇不可多得的好論文,談演講體散文的現場性和互動性,不僅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而且視野開闊,用古今中外大量史實說明,演講體散文源遠流長,經典豐富,變化多端,用途廣泛,在我國近現代還曾經一度有過復興,因此當下研究演講體散文復活之可能性,不僅有歷史依據,更有來自歷史的緊迫感。

全文通過跟書面散文作對比,強烈凸顯演講體散文的現場性與互動(共創)性特征,而且本身就充滿了演講的現場性與互動共創性,此種現身說法,更增加了文章的魅力。

實際上周作人、呂叔湘、陳平原等新文學巨子、語言學家、文學史家在不同時期、從不同角度,都曾經對演講和演講體散文有過研究,但孫紹振此文并非上述先行者與同行之工作的簡單重復,因為其中處處散發著孫紹振特有的人格、情感和道理的氣息,而這也是上述諸家所欠缺的,因此該文難能可貴、不可多得。

吳俊《近思錄(一)——舊體文學、通俗文學、翻譯文學“重構”新文學史芻議》

該文提出了新文學史“重構”的“四維”觀點,意即將舊體文學、通俗文學、翻譯文學納入新文學史。這不僅意味著文學史空間的拓展,更體現了文學觀念與文學史觀念的新變。

“重構”的提出可改變原有文學史書寫的生態面貌描述和歷史邏輯演繹,形成新的文學歷史生態、歷史邏輯及闡釋方式,并最終走向文學價值的重估。

“重構”的提出整合并推進了近年來文學史領域的新見,具有更強的整體性特征,并密切關聯當前的文學現象,體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問題意識。“四維”論是對一元獨斷論的破除,其提出對于學術思維與觀念的反思和改進都具有重要意義。

陳劍暉《“粵派批評”的緣起、發展路徑與前瞻》

該文以嚴謹的學術思維、開闊的文學視野關注“粵派”批評這一重要的文學現象。作者以獨立的思考和對文學現場的深度參與總結了“粵派”批評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以誠摯的文學之心和敏銳的問題意識回應了“粵派”批評發展中的短板和前行的方向。

文章實現了梳理與引領的雙重功效,切實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和創新,鑒于該文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產生的實際影響和務實求真的突出貢獻,經專家評選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雙年獎優秀論文。

李建軍《時代的轍跡與愛情的心跡——論路遙的短篇小說》

這是一篇有思想鋒芒的研究性論文。文章重讀現象級作家路遙,以路遙 1972 年至 1984 年期間創作的 17 篇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以個體與時代的交織為文化場域,將創作的流變與深微的心跡互文互釋,客觀深刻、完整豐富、精彩傳神地展示了一代名家艱難成長的過程。

論文視野開闊,知人論世,文筆老辣,見微知著,在研究界建構了一個更新的和更有探討價值的路遙形象。作者以秉筆直書為己任,不虛美不隱惡;以抽繭剝筍做文章,不幻想不夸張,體現了一個批評家應有的尊嚴。

林崗《從文學史看文藝的創新機制和它的啟示》

該文目光敏銳,立論謹嚴,樸質的語言所深思的是重大的問題。在文學史視野里重審文藝創新這一舊論,并看出除個體自覺的通變之外,還有無意識的跨界之變,本身就是一種創見。創新不僅是文藝形式的內部演進,也要不斷向外突破、越界學習,在思想激蕩中實現新變。

從雅俗分治到雅俗互鑒,從自在之變到自為之變,創新的動力永遠來自那些有異質的文藝樣式的暗中引發。此論不僅是對文藝創新機制的梳理,也是對日益固步自封的創作者的警醒,它在重申創新是藝術的靈魂的同時,也昭示出了作者向新文藝、新世界開放的現代精神。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校對 | 馬曼婷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