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從農業本身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需的。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這種合作與其說是為了增加效率,不如說是因為在某一時間里忙不過來,家里人出來幫幫忙。耕種活動中不向分工專業方面充分發展,農業本身也就沒有許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鄉下最小的社區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在中國鄉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而大多的農民是聚村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鄰舍。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社會結構與文化樣態互為影響,后者會隨著前者的改變而改變,前者會基于價值觀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應改變。
B.“三級兩跳”是費孝通先生對我國鄉村社會發展觀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斷,是對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屬于觀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鄉現象與屬于物質層面的工業下鄉現象有本質的區別,對人類的貢獻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鄉土性中國體現的不流動是從人與空間的關系著眼,孤立隔膜是從社區之間的關系著眼,這兩個特點都是相對的。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過去的工業下鄉到現在的文化下鄉,農村經歷了一個極大的質的轉變,這也成為理解中國當下文化轉型的新維度。
B.材料一認為工業下鄉前鄉土中國生活方式的模式類似于"牛郎織女"模式,這種模式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義的追求。
C.在鄉土社會,家庭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是不常見的,但在四川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卻很常見。
D.費孝通所說的鄉土社會的鄉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動,人們的活動范圍有限,住在一處的集團與其他集團之間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項是(3分)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B.一輪滿月升起來,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秋日的敗草、一叢叢荊棘怪石,還有香雪手中那只發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鄰舍,保持著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鄉土中國》)
D.夜幕降下,燈光亮起,與空中的明月交相輝映。民宿中的人們三三兩兩,或坐或躺,或閑聊或賞景,愜意極了!(《鄉村月夜》)
4.費孝通將鄉村發展喻為"三級兩跳",請簡要說明"兩跳"及其轉變特征。(4分)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為解決"三農"問題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請依據材料觀點,為當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建議。(4分)
(二)現代文閱讀 (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柳莊拜謁左宗棠
蔡勛建
雪好像學會了"遁地法",很快就潛入地下;春卻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雞,還在硬殼一般的田野與草叢里掙扎。那天,我們一路追著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來到柳莊。
柳莊,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讀之地。遠處山野披褐、草木調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院墻門楣大書"柳莊"二字,是左公手跡。黛青燕子瓦屋頂,白垂墻面,縷空紅窗,古意浸染。歲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為什么叫柳莊?我有兩種解讀:柳莊所在的樟樹鎮巡山村,過去叫柳家沖,柳家沖里建柳莊,合情合理。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柳莊是他出仕前的舊居,既為農夫,半耕半讀,住柳莊也符合身份。然而我想說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對"柳"情有獨鐘,在他"湘上農人"正房有一副檻聯"士運窮時彌見節,柳枝到處可成陰",頗值得研究。柳樹在他心目中不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種精神標志,一種心靈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沒走多遠,我依稀看到一個年輕而如柳般柔韌的身影仍在這山前屋后躬耕隴畝,種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書生,但讀書并不走運。他生性穎悟,少負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歲時,他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應長沙府試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參加湖南鄉試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會試,均名落孫山。三次不第,就等于當今學子沒有高等學歷文憑,可左宗棠與人不同,他博覽群書,不僅攻讀儒家經典,更涉獵有關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所謂"經世致用"的雜書,格物致知,這些成為他后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的寶貴財富。
樸存閣是左宗棠的居室,上有一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是左公23歲成婚時的新房自擬聯。這是他的座右銘,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墊伏至45歲時遷居長沙。在他的人生行旅與政治生涯中,柳莊,就是他在湘江邊的一個碼頭,是苦苦等待時的一艘船。
1849年,時年64歲的林則徐途經長沙,點名要見左宗棠。于誠惶誠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將平生所學、畢生赍志盡付一夜長談。林則徐說,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制的地圖悉數贈之。臨別,林則徐還將自己的座右銘書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翌年,林則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臨終前竟命次子代寫遺書,向咸豐皇帝極力舉薦左宗棠人才難得。由此,湘江邊上留下了一段"左林會晤"的人間佳話。巧合的是,后來,1876年,左宗棠剛好是在他64歲那年征戰新疆。他身雖老邁,但終不負林公所托,力排李鴻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議,抬棺西行,率領數萬湖湘子弟金戈鐵馬,浴血奮戰,將碧眼兒阿古柏們趕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復,左宗棠讓整個世界聽到了東方睡獅的驚天怒吼。
柳莊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夢想高飛之地。左公的書房,極簡陋極尋常:破舊的木柜蜷縮墻角;可能還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馬燈、墨硯,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漿。但這的確是左公用過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兩個問題:其一,封疆大吏陶澍為什么會那么喜歡他?陶澍不但與左宗棠成為忘年之交,還結下兒女親家,年齡懸殊不說,門第也相差甚遠。其二,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何也那么賞識他,甚至"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連天的日子里"縋城而入",終使太平軍圍攻長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過湘幕,且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時人還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驚天評語。可這都是林公逝世經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幾幅書法作品,無論是集句抑或原創,仿佛雪藏有一種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懷。超然客公眾號 其中有一聯,字也俊秀,語也蘊藉:"能當大事時同仰,自極清修古與齊。"詩言志,歌詠言,誰能說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塑、志存高遠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著走馬觀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則在孤獨地尋找,一個理想主義者尋找一個中國符號的行藏,夢想找到某些破譯的"密碼"。
離開柳莊,望著院內兩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兩次率部西征,一邊浩浩蕩蕩進軍,一邊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楊柳成行,綠陰滿地,凡原湘軍所到之處所植之道柳,皆"連綿不斷,枝拂云霄"。它還讓我想到而今長沙縣的左宗棠墓地兩側華表之聯語:"漢業唐規西陲永固,秦川隴道塞柳長青。”
終于沒能見到左宗棠,先生畢竟作古百余年矣。柳莊里,"左公柳"依舊寂然鶴立,仿若一襲青衫的左宗棠,氣象搞然,笑容可掏……
(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莊",是因為此地屬于"柳家沖",也因為左宗棠特別喜歡和推崇柳樹,柳樹乃是一種精神標志。
B .會試屢屢下第的左宗棠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了"經世致用"的雜書,這為他后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C .在左宗棠的為政道路上,林則徐和陶澎堪稱伯樂;尤其是林則徐的力薦,使左宗棠得以掛帥帶兵進人新疆,收復廣袤土地。
D .作者認為,左宗棠能憑布衣之身而獲得兩位封疆大吏的賞識,緣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遠,也緣于他才能卓異、充滿自信。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在確的一項是(3分)
A .文章開頭將"春"喻為"小雞",把"田野與草叢"喻為"硬殼",交代了拜竭柳莊的時節,生動地表現了冬春交接之際的氣候特點。
B .第二段按由遠及近的空間順序進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現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樸簡雅,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敬仰之情。
C .本文多處語言有詩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耕隴畝、種稻植茶",還多處引用對聯和詩句,風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 .文章以柳莊起筆,詳細敘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紹他博覽群書、與林則徐會晤、收復新疆等事跡,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8.根據上下文,簡要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6分)
9.作者在文中說:"柳樹在他心目中不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種精神標志。或許,還會有某種精神寄托。"請結合全文分析左宗棠與柳樹之間有哪些共同特征。(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二十二年,晉公子重耳出亡卜適齊楚狐偃曰夫齊楚道遠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慮其狄乎夫狄近晉走而易達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適齊楚,避其遠也。蓄力一紀,可以遠矣。齊侯長矣,而欲親晉。"眾皆以為然。乃行,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舉塊而與之,公子怒,將鞭之。子犯曰:"天賜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必獲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載之。遂適齊。齊侯妻之,甚善焉。有馬二十乘,將死于齊而已矣。曰:"民生安樂,誰知其他?"齊姜氏曰:"齊國之政敗矣,晉之無道久矣,時日及矣,公子幾矣。君國可以濟百姓,而釋之者,非人也。敗不可處,時不可失,懷不可從,子必速行。"公子弗聽。姜與子犯謀,醉而載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無所濟,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饜乎!"遂行。過衛,衛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曰:"若不禮焉,則請殺之。”公弗聽。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禮享之。既饗,楚子問于公子曰:"子若克復晉國,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復晉國,晉、楚治兵,會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秦伯召于楚公子,楚子厚幣以送公子于秦。秦伯歸女五人,懷嬴與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揮之。嬴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囚命。秦伯見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聽。"十月,晉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納公子濟河歸晉。辛丑,秦、晉大夫盟于郵。
(節選自《國語·晉語》)
【注】1①象:征兆。②櫜鞬:箭囊弓袋。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晉公子重耳出亡/卜適齊楚/狐侵曰/夫齊楚道遠/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慮/其狄乎/夫狄近/晉走而易達/
B.晉公子重耳出/亡卜適齊楚/狐偃曰/夫齊楚道遠/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慮/其狄乎/夫狄近/晉走而易達/
C.晉公子重耳出亡/卜適齊楚/狐偃曰/夫齊楚道遠/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慮/其狄乎/夫狄近晉/走而易達/
D.晉公子重耳出/亡卜適齊楚/狐偃曰/夫齊楚道遠/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慮/其狄乎/夫狄近晉/走而易達/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適,往、到。它和《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中的"適"意義用法相同。
B. 再拜,指拜兩次。這和《鴻門宴》中張良所說"再拜獻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
C. 乘,古代一車四馬叫"一乘"。文中的"有馬二十乘"意即二十輛車、八十匹馬。
D. 三舍,九十里。古時行軍三十里則駐扎,日行三十里則一宿,故三十里為一舍。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公子重耳在狄國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認為這時已經具備了遠行的條件,建議到齊國去尋求機會。
B. 路過五鹿時,農夫拿土塊給公子重耳,子犯不以為忤,說這是上天的恩賜,是奪得政權的征兆。
C. 公子重耳到齊國后,貪圖安逸,想要老死于齊國,齊姜氏深明大義,極力勸說他馬上離開齊國。
D. 公子重耳到秦國后,秦伯送給他五個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兒,并護送他渡過黃河回到晉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若無所濟,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饜乎!
(2)秦、晉匹也,何以卑我?
14.文中哪些情節和《燭之武退秦師》有關聯?請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15~16題。
客至[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客至[宋]陸游
官閑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靜算棋生死,閑分酒濁清。
悠然劇談罷,偶爾小詩成。
但恨桑麻事,無人與共評。
15.下面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兩首詩都以第一人稱敘事抒情,信筆寫來,語言親切自然,平白如話,質樸流暢。
B.杜詩頸聯為"轉",描寫主人待客之簡;陸詩則頷聯為"轉",寫賓主相處之歡。
C.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手法,杜詩主要寫前后行為的對比,陸詩主要寫心情的對比。
D.兩首詩都有富于情趣的細節描寫,極富畫面感,表現了主人待客的興味與心境。
16.同是客至,兩位詩人分別是怎樣招待朋友的?除了客至之喜,還各自表達了怎樣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可以看出,即便"故國不堪回首",李煜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當年在金陵的宮殿,慨嘆其已然物是人非:“ , 。”
(2)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種樂器,其音凄切哀婉,象征凄婉的思念之情。唐代的邊塞詩人常用它來表達征夫對家鄉的思念,如詩人 在《 》一詩中寫道“ , ”。
三、語言文字應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 (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天文學是進行科學教育最好的切入點。它從遠古時代就激發著人類的好奇心,且天文學作為六大基礎學科中唯一未進入中小學課程體系的學科,可以不受已有學科教育范式的束縛。
“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陽為什么不會掉下來?”“火星上有植物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在云南做科普報告時,遇到納西族小學生的連環追問。這些 ① 的問題,武向平已回答了多次,他說:“小孩子是 ② 的,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有很多 ③ 的想法。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保護這份好奇心,通過科學教育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理念告訴他們,在他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火種。”科學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要讓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而是讓每一個孩子們都成為科學家。
近年來,很多中小學校采購天文觀測設施,開發校本課程,組織天文活動,一些相關教育機構也推出了各類觀星活動與天文研學活動,在天文科學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開展天文科學教育,可以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讓天文學不再"曲高和寡",讓科學之樹枝繁葉茂,讓具有好奇心和創新能力的青少年不斷"冒"出來。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3分)
20.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文中畫曲線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 I (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在一般人心目中,詩人杜甫是憂愁苦痛的。其實, ① 。他在《題張氏隱居二首(其二)》里寫道:"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霽潭鳣發發,春草鹿喲喲。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這首詩是寫給一位張姓朋友的,所以他特意用了"張梨"的典故,相傳"洛陽北芒山有張公夏梨,甚甘,海內唯有一樹。"說明這種梨子美味且珍貴。"杜酒"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家釀的薄酒; ② 。一般而言在這里應該是第二種意思,杜甫是說:"你們張家的梨子當然不用到外面弄,所以讓我放開肚皮隨便吃,但是我們杜家的酒也是你來勸我他飽啜暢飲。"用張公、杜康兩個典故,讀來非常有趣。
辛棄疾有一首《永遇樂》,題記中說明"戲賦辛字",詞中有句曰:“……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意思很明白:我的姓氏的含義就是"艱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因此 ③ 。明顯的玩笑意味和隱隱的一點牢騷,體現出作者面對多舛仕途的豁達胸襟。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①
②
③
22.古人有名有字,名與字意義上往往有聯系,或同義,或反義,或相關。如岳飛,字鵬舉,"飛"意為凌空飛翔,"鵬舉",以鯤鵬高飛呼應飛翔之意。請給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說明它們的意義關聯。(4分)
(1)覃璋,字 。說明:
(2)吳冠群,字 。說明: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辨證論治,又稱為辨證施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它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等。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兩者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
"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適用于治病,而且對于我們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事,乃至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都有啟示意義,請你結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
1.A【解析】“互為影響”錯誤,社會結構不會基于文化樣態而做出改變。
2.C【解析】“四川山區種梯田的地方卻很常見”錯誤。
3.D【解析】材料界定的是文化下鄉這一新的發展階段的農村,強調的是精神意義上追求的對象。
4.①鄉村發展的“第一跳”,指從農業化到工業化,作為農業輔助的手工勞作被機器大生產代替;“第二跳”指從工業化到信息化。②第一跳屬于物質上的轉變,是實際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側重思想觀念與精神意識等文化上的轉變,更多觸及人們對于新生活方式的認同與選擇。(每點 2 分,意思對即可。共 4 分。)
5.①新農村建設應以實現信息化為目標,注重思想觀念、精神價值等文化意義上的追求。
②新農村建設中,留存在村里的人應以精神性意義上的追求為指引,嘗試改變生活樣式。
③要借鑒外來文化觀念,積極構造新式鄉村發展模式,使鄉村成為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④要吸引更多的藝術家介入農村建設,提升鄉村藝術和審美情趣,打造鄉村休閑旅游勝地。
(每點 1 分,意思對即可。共 4 分。)
6.C【解析】林則徐的臨終推薦和左宗棠的收復新疆之間并無直接聯系,原文也說是“巧合”,所以錯誤。
7.D【解析】錯在“詳細”。文章寫左宗棠的三次落第只是提及,并不詳細;“博覽群書”不能突出英雄形象。
8.①把左宗棠稱之為“中國符號”,是說他身上有經世濟用的民本思想、超然客公眾號 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這些都代表著中國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過左宗棠的事跡探究他偉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為中國人的代表的“密碼”。
③作者把自己稱為理想主義者,來此地追尋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達了對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每點 2 分,意思對即可。共 6 分。)
9. ①都有堅韌自強的特征。柳樹扎根在荒涼的邊疆,頑強生長;左宗棠屢試不第,仍刻苦讀書,堅持不懈地發展自己。
②均澤被后人。柳樹成蔭,帶給后人美景;左宗棠勇于擔當精神,收復邊疆,為人們帶來幸福生活。(每點 3 分。共 6 分。有其他答案,意思對即可酌情給分。)
10.C【解析】“出亡”是出逃之意,中間不宜斷開。“往”與“若”相連后,語意不明,它做“不可以困”的中心詞。“晉”應作“近”的賓語,而不能做“走”的主語。
11.A【解析】“吾不適齊楚”的“適”意思是到、前往,《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中的“適”意為女子出嫁。
12.D【解析】“秦伯送給他五個婢女”錯,“歸”,古時稱女子出嫁。應為“秦伯將五個女子嫁給她”。不是做婢女。)
13.(1)如果將來事業不成功,我即使吃你這當舅舅的肉,怎么能滿足呢!(也不會滿足啊。)
(4 分。“如果”“成功”“滿足”各 1 分,句意 1 分。)
(2)秦國、晉國是同等的國家,為什么瞧不起我?
(4 分。“同等(匹敵,地位相當)”“為什么(憑什么)”“瞧不起(鄙視)”各 1 分,句意 1 分)
14. ①晉公子重耳出逃經過鄭國時,鄭文公沒有以禮相待(對應:以其無禮于晉);
②晉公子重耳回國后,秦國、晉國結為盟國(對應:晉侯、秦伯圍鄭)。(3 分。一點 1分,兩點 3 分。意思對即可。)15.B【解析】陸詩“轉”在尾聯。
16.答案示例
①杜甫是灑掃庭院,開門迎客,設酒招待;(2 分)陸游則擺棋,設酒,暢談,作詩。(2 分)
②杜詩還寫了生活無著的困苦;陸詩還寫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孤獨落寞。(2 分)
(共 6 分,意思對即可。)
17.(1)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2)示例一:王之渙《涼州詞》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示例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
示例三:高適《塞上聽吹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每句 1 分,有錯字則該句不得分。第 2 小題如果作者、題目與詩句不對應,詩句分要給;詩人與題目對應也可酌情給分。)
18. 答案示例:
①千奇百怪(稀奇古怪);②天真爛漫;③天馬行空(異想天開、出人意料)。(每個成語1 分,如答其他成語,與語境相合,亦可得分。)
19. 原句改為:
科學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科學家,而是要讓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劃線句子有三種語病:一是多種否定失當,“不是不要”就改為“不是要”;二是邏輯不當,“教育的目的”對應“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科學家”不合邏輯,應把讓孩子都成為科學家的意思與讓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的意思互換位置;二是搭配不當,“每一個孩子們”的“們”需刪除。每改對一處得 1 分。)
20.
①運用比喻,將打下天文知識學習的基礎比作培育一片土壤,把高深的天文知識比作高格調的樂曲,把科學的發展比作大樹枝繁葉茂,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天文科學教育的作用。
②運用排比,三個“讓……”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天文科學教育對天文學、科學、青少年帶來的積極影響。(每點 2 分,意思對即可。答“冒”為比擬手法也可酌情給分。)
21.①他(杜甫)也是非常風趣的;②一種是杜康(發明的)酒;③遇到艱難困苦很正常(自然不會有甘美的人生)。(每句 2 分,意思對即可。超過字數酌情扣分。)
(每句 2 分,意思對即可。超過字數酌情扣分。)
(1)玉成。說明:“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謙之。說明:“冠群”意為出類拔萃,字“謙之”,以謙虛戒。(或“卓凡”,意為卓然不凡,與“冠群”相呼應。每個 2 分。合理即可得分。)
23.(略)附參考譯文:
晉獻公二十二年,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逃亡,通過占卜要到齊國或楚國。狐偃說:“齊國、楚國道路遙遠,不可以在處于困境時投奔,按我的考慮,還是到狄國去,狄國接近晉國,容易到達。”于是就到狄國。公子在狄國生活了十二年,狐偃說:“當初我們不到齊國、楚國去,是避免路途遙遠。現在我們的力量已經蓄積了十二年,可以遠行了。齊侯年紀老了,但是他想和晉國交好。”大家都認為說得對。于是就出發了。路過五鹿時,他們向田地里的農夫討吃的。農夫拿起土塊給他們,公子重耳大怒,要拿鞭子鞭打農夫。子犯說:“這是上天賞賜的。農夫把土塊給我們表示歸服公子,我們還想求什么呢?上天注定的事一定先有征兆,您一定會獲得這塊土地。你們大家記住我這話。”重耳于是拜了兩拜,行稽首禮,接受土塊把它裝進車里。于是到齊國去。齊侯為他娶妻,待他很好。贈送給他二十輛馬車八十匹馬,重耳心滿意足表示要在齊國住到老死。他說:“人活著就是圖安樂,誰還去想其他什么呢?”
齊姜氏勸他說:“齊國的政治衰敗了,晉國君主昏庸無道很久了,時機已經來到了,公子復國的日子快到了。做國家的君主可以拯救百姓,卻要放棄這個機會,那簡直不算人了。政局敗壞的環境不適宜久住,有利時機不可錯過,安于現狀的情況不能再繼續,您一定要趕緊離開齊國。”公子重耳不聽。姜氏與子犯商量,把公子灌醉后載在車上離開齊國出發。公子酒
醒后,便操起戈追打子犯,說:“如果將來事業不成功,我即使吃你這當舅舅的肉,也不會滿足啊。”一行人繼續前等開。路過衛國,衛文公有邢國、狄國的進攻的憂慮,不能按禮節接待他們。路過鄭國,鄭文公也不按禮節接待他們。鄭國大夫叔詹說:“如果不能按禮儀接待他們,就請您把他們殺掉。”鄭文公不聽。于是到了楚國,楚成王按照周禮接待重耳。舉行過招待儀式之后,楚成王問公子重耳說:“您如果能回到晉國當國君,拿什么來報答我?”
公子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晉國當國君,將來晉、楚之間不幸發生戰爭,雙方軍隊在中原交會,我一定讓晉國軍隊退兵九十里。仍然不能獲得您的諒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握著馬鞭和雕弓,右手摸著箭囊弓袋,來和您周旋。”秦伯派人到楚國召請公子重耳,楚王用豐厚的禮物送公子到秦國。秦伯將宗族的五個女子嫁給重耳,自己的女兒懷嬴也在內。公子重耳讓懷嬴捧著盛水的器具倒水給他洗手,洗完揮手讓她走開。懷嬴生氣地說:“秦國、晉國是同等的國家,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連忙除去衣冠自囚表示聽從秦穆公的懲罰。秦伯接見公子重耳說:“使公子受屈辱,這是我的罪過啊。聽憑公子的處置。”十
月,晉惠公去世。十二月,秦伯護送公子渡過黃河回到晉國。辛丑這天,秦、晉兩國大夫在郇地結盟。
文章由超然客公眾號校編,分享旨在服務教學,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