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凡三往,乃見”,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見到諸葛亮,諸葛亮就根據劉備咨詢的“欲伸大義于天下”的重要問題,做了一個全面的分析和規劃,制定了“三步走”戰略,先占荊州,再占益州,最后兵分兩路,北伐中原,一統天下。
劉備集團從此按照《隆中對》決策,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階段性勝利,為“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打下堅實基礎。
在出山后的各個歷史階段,諸葛亮業績非凡,在政治軍事經濟和高科技研發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沒有貪污腐敗,沒有侵吞國有資產,充分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為了適應北伐戰爭中的山地作戰,研發成功了木牛流馬,木牛用于山崖棧道,流馬用于山谷水道,同時研制成功孔明燈,用于信息收集和信息傳遞工作。
為了提高武器裝備的威力,諸葛亮研制成功了諸葛連弩,一發十枝,大大提高了蜀漢軍隊的威懾力和殺傷力,使曹魏軍隊聞之色變,常常有恐懼之感在心頭,魏國大將張頜就是在木門道被埋伏在那里的蜀漢軍隊用連弩射殺的。
在七擒孟獲的平南戰爭中,諸葛亮研發成功了饅頭,極大提高了蜀漢軍隊的后勤保障能力,也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由吃飽到吃好的局面,從此,饅頭流行全國,走向世界。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諸葛亮根據氣象學研究成果,成功完成了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工作任務,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做出貢獻,用博學文化知識舌戰群儒,更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又根據陰陽五行之術研制成功了八陣圖,在同魏軍多次陣戰中,諸葛亮用八陣圖布防,使司馬懿屢屢受挫,大敗而歸,《梁父吟》、《臥龍吟》等篇章,彰顯諸葛亮濟世為民的風骨和功成歸隱的理念。
以上足以說明,諸葛亮是經天緯地,安邦定國的卓越大才,所以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信任并重用諸葛亮,迅速完成三國鼎立的階段性目標,白帝城托孤,劉備把大權交給諸葛亮,封諸葛亮為蜀漢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并下遺詔,要求后主劉禪“事之如父”。
至于諸葛亮沒有實現三分歸一統的遠大目標,主要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與失荊州、敗夷陵、劉關張相繼而亡、蜀漢人力財力不足等密切相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