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板型:滴酒不沾,悶頭吃飯;
秘書助理型:始終保持理智的狀態,既要照顧己方主力,又要兼顧對方主賓。喝到一半還會提醒hold住自己,結束時候不但動身買單,還要最后一個走檢查有沒有遺失物品的。
陪酒師型:本身能喝,來者不拒,甚至作為主力在酒場上沖鋒陷陣殺的對方人仰馬翻、在酒桌一開場清理地方兵線。
氣氛調節師型:靠一個個段子和金句,活躍飯局氣氛,拉近對方和己方的關系,同時根據主陪確定的主賓,助攻陪酒師,為雙方制造、挖掘共通點,加速飯局的進程。
防守攪局者型:能喝點,但是始終不主動積極出擊,始終照顧看管己方領導或酒量不夠又非要入場的人員。在對方主攻己方關鍵人物時作為奇兵進行攪局,打亂對方部署。
這個人設,代表了你其他人心里的印象和定位,也是其他人對你的評價。
第二、飯局中,恪守形象、制造“小意外”。
在每一場飯局中,恪守你自己的人設。比如你長久給人的印象就是滴酒不沾,如果參加飯局酒場,就不要突然high起,跟其他人叫嚷自己今天要不醉不歸。
比如小A是處里的綜合科副科長,作為二管家,每次處里聚會或對外聚餐,小A都會控制酒量,看到領導要私下談話也會適當的拉開其他人,飯局結束前也會提前約好車,結賬,檢查物品。領導和科長也對小A很放心。某天處里要和對口單位一起尾牙聚餐,正好小A前天和女友分手,女友恰好是對口單位其他部門的員工。小A觸景生情,當晚頻頻舉杯,三下五除二就把自己灌多了,不但要找人照顧他,還讓飯局的中心變成了他。領導和科長都對小A失望,做事不區分場合、分不清主次。
唯一我們可以多做一點的,是要根據不同的飯局酒場的內容和對你的重要性,在你本職人設外,再選取一個輔助形象來示人,讓其他參與者和組織者有一種小小的意外收獲感,一種獵奇的心態。這種心態既能加深了參與者對你的意向,也提升了他們對飯局自身的滿意度。
飯局——特別是職場飯局——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事故”。每一個參加飯局的人在組織者眼里,他們作何表現應當是可期待可預判的,在實現這些期待以外的收獲,都是亮眼的驚喜。
第三、飯局終了,社交未終。
我們參加飯局喝酒的目的,是為了輕松的進行深層次社交,而社交需要了解。
很多重要的信息或細節,只有在飯局結束后才會有收獲。所以不要輕易放過飯局后繼續和你想深入了解的目標任務接觸的機會。
比如送客戶回家,你就會知道他的住處,如果順帶送上樓,你會有機會認識他的家人、家庭布局如何,甚至知道家里有沒有寵物。而這些,又可以用在你與他下一次飯局的溝通上了,一來一往,又從陌生向熟悉邁了一大步。
最后說一句,我本人既不喜歡灌別人酒,也不喜歡在壓力下被別人灌酒,目前我也只是做到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去喝酒吃飯,對于其他場合的酒局,能躲還是躲。我也希望,我們更多的人可以不用迫不得已選擇酒場飯局來維持職場人際或尋求業績,而是更多的自主選擇該和哪些人去共醉,而不是被逼的喝酒傷身。
畢竟,酒這東西,只有和喜歡的人、喜歡的場景在一起時候才是靈感的催化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