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頓就任之初,英國是實行金銀雙本位制,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存在,而這兩種金屬貨幣在當時存在一個價差,但牛頓犯了一個錯誤,他把黃金定價過高,而白銀定價過低,很多人在發現白銀被低估之后,便大量出口白銀套現,按照當時的紀錄可以看到,公元1699年,英國國內的金銀比價為15.93: 1。而在同時的德國漢堡,金銀比價卻接近于15: 1。
于是,黃金會不斷地流入英國,而白銀則不斷地流出英國。這個現象也發生在后來20世紀初的中國,由于歐洲與中國的白銀價差,大量的白銀被出口到其他各國,曾一年流出白銀達6億兩之巨。
這樣一個匯差的直接影響便是,英國國內白銀存量快速下降,英國皇家造幣廠很快就發現無銀可用以鑄幣。經過這次的政策錯誤,牛頓在經過一系列深入思考后,在公元1717年秋天,向英國議會提交一份國策報告:放棄金銀複本位制,讓黃金作為唯一貨幣標準,并神奇地提出了一個換算公式,把英鎊與黃金掛勾。這個公式便是,把英國的黃金價格定為每盎司3英鎊17先令10便士。跟在英國之后,至十九世紀,德國、瑞典、挪威、荷蘭、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先后宣布施行了金本位制。
二戰之后,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轉移到了美國,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擁有最大黃金儲備量的國家,彼時美國作為世界的新老大哥,這次把各地的小弟叫來美國,不僅要整理美國本身的金融秩序,還要同時整理世界的金融秩序。于是,在公元1944年7月,全球44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的華盛頓山莊,召開了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史稱為“布雷頓森林會議”。
在這個會議后,聯合國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為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后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甦。而美國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則保證美元能按照官方價格兌換黃金,維持協定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并同時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為國際貿易和債務的清償手段。
但隨著制度的執行,制度本身的缺點就漸漸暴露出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全球貿易量是不斷增長的,與此相應的,流通的貨幣量勢必隨之增加。但黃金的儲備量相對而言是穩定的,供給過多美元則不能保證全部都能兌換黃金,供給不足則國際清償手段不足,此即著名的特里芬困境。
在會議結束后的幾十年間,60~70年代爆發多次美元危機,1971年12月,時任美國尼克森頒布法令,宣布美國聯準會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布雷頓森林的體制名存實亡。直到公元1976年,由于牙買加協定的出現,才有了現在浮動匯率的貨幣體制。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摸索什麼適合的貨幣體制,也一直在社會這個實驗室裡試驗不同的想法。近幾年,虛擬貨幣興起,隱隱有一種后起之秀的態勢,或許,不久的將來,人類的貨幣體制又會迎來一個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人類貨幣史
作者: (加)戴維?歐瑞爾, (捷)羅曼?克魯帕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