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幾乎照搬唐朝制度,為何卻沒有出現太監,以及科舉制度?

日期:2022-12-01 17:32:3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第二,日本天皇大部分時期都沒有實權,權力被地方封建主所壟斷。后來出現了幕府,天皇更是淪為傀儡。江戶幕府時期,對天皇的控制極為嚴格,天皇為了活下去,需要賣字。宮女為了生存,需要賣身。所以淪落到這個地步的天皇,根本沒必要再考慮是否有人與自己的后宮有染。

第三,日本天皇后宮人數過少,不需要宦官。不像中國皇帝后宮中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日本天皇僅有皇后一人,妃二人,夫人三人,嬪四人,一共十來個人,光靠女人就可以服侍他們。因此,日本后宮只有女人,沒有宦官。

日本為何無法推行科舉制度

至于日本為何沒有在國內大肆推行科舉制度,這是因為從這個國家成型到明治維新前,天皇就從未統一日本,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控制地方政權的,是各地的將軍和大名。選取什么人當官,完全是他們說了算。天皇根本沒有能力組織起一場全國性的官員選拔考試,即便他組織了考試,那些世家大族也不會賣他面子。

而天皇也不是沒想過通過科舉選拔一些真正的人才,但科舉考試卻被世家大族所壟斷,成為他們家族內部互相推薦的一種形式。比如藤原氏獨攬政權后,就規定參加考試的學生們必須是正五位以上官員。這就讓一批渴望學習知識的小貴族失去了資格。

而整個學習過程長達9年,且需要學習中國古代典籍。也就是說,必須要精通中文的日本人,才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就又篩除了一批學識不夠淵博的中產階級。所以到最后,能考中的幾乎都是藤原氏的子弟,藤原氏也出了很多大文豪。

除此之外,日本還從中國借鑒了“察舉制度”,允許通過一種名叫“挙狀”(きょじょう)的推薦信當官。很快,這種制度也被藤原氏壟斷。他們幾個家族間彼此推薦子弟,最后還是這批人把持政權。中國的科舉制度,在日本根本沒有生存土壤,底層平民也沒有向上流動的渠道。因此宦官制度和科舉制度在日本沒有大面積推廣。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