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2006|A股“翻身之年” 制度變革帶來藍籌時代

日期:2022-12-09 11:16:2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金融股之外,2006年的十大牛股中還涌現出了一大批藍籌股新貴。

貴州茅臺在2006年的藍籌股行情中表現優異。在股改方案出爐的刺激下,公司股價從45.62元/股一路飆升至93.20元/股。在2006年5月轉股派現后,公司股票迅速進入填權行情;2006年11月底上漲勢頭進一步加快,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從60元/股飆升至86元/股。在貴州茅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保險機構占了較大比例,公司股票開始成為長線投資資金的不二之選。

萬科A(SZ000002)在2006年年漲幅為258%,一舉變成了眾多機構眼中的“白天鵝”,成為股票池中必備的品種。其股東劉元生“400萬元變6億元”一時成為股市佳話。

金發科技(SH600143)2006年年漲幅為412%,在二線藍籌股中表現極為突出。金發科技于2004年6月上市,股價一直不溫不火。但隨著公司業績上漲,公司逐漸被資本納入績優藍籌股序列,股票也隨之備受追捧、水漲船高;公司股價從2006年年初的10元/股左右一路上漲,到年中之時便已經翻倍;2006年9月,在股權激勵方案帶動下,公司股價加速上揚,至同年10月20日創下了27.52元/股的新高,年底時一度漲至42元/股。

制度變革帶來藍籌投資新時代

“2006年是制度性牛市!”這是資本市場各方的共識。一方面,當時宏觀經濟的高速增長為股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隨著股權分置改革進程、匯改的推進,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結構的規范,機構擴容等成為2006年藍籌股大爆發的重要因素。

所謂藍籌股,其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大意指那些質地優良、業績良好,能代表國民經濟發展方向,在所屬行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藍籌股的表現,往往決定著資本市場的成熟度。

2006年以前,由于市場承接力較小,一有大盤藍籌股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就會引起大盤指數下跌,由此,管理層也不敢把更多的大盤藍籌股推到A股市場。但2006年6月以后,隨著新股發行的重新開閘,中國銀行、大秦鐵路、中國國航(SH601111)與工商銀行等大藍籌先后登陸A股市場。但是在A股市場順利發行后,并未出現此前市場擔心的大盤“失血癥”,A股反而頻頻創出階段性新高。這充分表明,經歷制度改革后的A股市場,其承接力已經大幅增強。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更重要的是,2006年的股市徹底改變了中國股市,成為了中國股市的新起點。

在此之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股市的表現不佳,兩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背離。隨著2006年股市的走勢與中國經濟增長同步向上,A股作為中國經濟晴雨表作用也開始初步顯現;從規模和體量來看,股市的規模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開始不斷上漲。

同時,經歷市場化運作、自上而下管理部門有效的行政協調模式的股改,A股的股權結構問題得到了極大解決。大股東的股權能夠流通,關心股價成為全體股東的共同利益,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為社會優質資產的吸納器。

此外,隨著A股市場的市值結構日趨完善,投資者結構同步發生了變化,機構投資者持續擴容,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逐漸崛起,成為A股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機構投資者所倡導的價值投資理念對A股市場的影響也更加明顯。

以上種種,為中國證券市場2007年超級大牛市的出現夯實了基礎。

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