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平羅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并且是24個試驗區中唯一承擔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制度改革試驗課題的試驗區。
“自從土地經營管理制度改革‘開閘’之后,誰也想不到,我們圍繞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一改就是10年。”平羅縣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主任顧思偉說。
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驗范圍不斷拓展,近年來,為了保護農民土地產權“退出”權益,平羅構建了三大保障體系,建立了農戶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補償機制、農戶房屋所有權退出機制、農戶再次獲得宅基地使用權的保障機制,讓農戶進退有路;又連續實施了13項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按照“權屬清晰、權責明確、擴權賦能、讓利于民”原則,基本實現了農村土地經營權益“應確盡確”目標。
平羅在全國率先完成的土地確權改革意義重大。它意味著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制度改革從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轉變,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在保留農戶承包權的同時推動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經營主體積極培育特色種植品種。雍志林攝
加強空心村建設
確權改革搞好了,退出補償機制農民也愿意接受,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隨著城鄉流動加速,大量閑置土地如何重新規劃經營?“空心村”現象怎樣改變?
灰色屋脊,雪白墻壁,道路錯落有致。隆冬時節,記者來到姚伏鎮燈塔村,眼前的村落宛如山水畫。“你們肯定想不到,幾年前這里是‘空心村’!”燈塔村黨支部書記毛金鳳笑盈盈地說,“前些年,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大批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全村人口越來越少,我們村成了典型的土地資源閑置的‘空心村’。于是我們一手抓退出,一手抓盤活。”燈塔村按照農村改革部署,依據平羅縣村莊布局規劃,探索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閑置房地整治利用有機結合,建立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和盤活利用機制,由政府、村組、村民和企業共同參與,把燈塔村改造成生態美好、產業配套支撐、服務設施齊全的現代化“中心村”。
具體是怎么運行操作的?毛金鳳告訴記者,他們從1隊開始啟動了現代化美麗新村建設,將拿到8100元宅基地退出補償資金的91戶退出戶召集到一起,與未搬遷戶一同召開村集體會議,經過投票決定,退出戶的宅基地、舊住房加上公共面積合計近600余畝地,由政府引導重新規劃建設。經過1年多時間,村里整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等項目資金1.4億元,進行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運作招標企業來投資建設現代農村標準化住房177套,每平方米按1888元出售,土地所有權仍歸村集體所有。
“宅基地改革以后,我們搬進了新村,住上了新房子,孩子上學、老人看病也都很方便,出門還有公園。現在,我們這些沒進城的村民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了。”燈塔村村民馬廣智滿心歡喜。
經過幾年努力,平羅縣在兩輪宅基地制度改革基礎上,共計收儲整治25個“空心村”的1125宗閑置宅基地,騰退建設用地近3000畝,探索了姚伏鎮燈塔村、靈沙鄉勝利村、寶豐鎮興勝村等不同的中心村建設模式。
盤活土地資源
隨著平羅縣土地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需要解決的經濟發展問題也逐漸增多。能否賦予農村土地財產權能,讓農民的閑置資源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金白銀?
“進入新時代,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面臨新問題。”平羅縣委書記宋世文說,比如農民能否以手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和宅基地使用證做抵押,去銀行貸款?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能否進入市場交易?村集體土地資源占用不公、少包多占、低價發包和圈而不用等諸多亂象如何治理?
“只有改革才能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宋世文說,經過探索實踐,平羅縣堅持“一戶一宅、面積法定、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原則,探索建立“審批縣域統籌、超占有償使用、退出自愿有償、新增多元保障”的宅基地管理新模式,率先建成申請、審查、審批、監管一站式線上審批管理系統,率先探索頒發宅基地資格權證,賦予農戶房地不動產權抵押融資功能。
“我們縣的宅基地管理方法,有利于改變土地利用碎片化問題,整合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寶豐鎮寶豐村黨支部書記劉毅介紹,寶豐村共有326戶農戶、2226畝耕地。這兩年通過縣里新的土地制度改革,他們整合第2村民小組11戶農戶的散地、破舊農宅、廢舊圈舍等經營性建設用地200多畝,并利用國家專項資金給予每戶七八萬元的退出補償。村里將58.21畝土地用于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引進福建投資商建設了盛如意菌草公司,一年下來通過生產菌棒幫助村集體總計收入達到373.2萬元。今年,寶豐村利用剩余建設用地整合閩寧合作項目資金,目前在建22座智能菌菇大棚、1300平方米保鮮庫,可實現年產值1300多萬元,純利潤660萬元。
“近幾年,平羅在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中,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有效盤活土地資源,探索采取兼并重組一批、政府收儲一批、高效盤活一批、破產拍賣一批的方式,盤活存量用地近3萬畝,為后續發展騰出了空間。”平羅縣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副主任馬曉芳告訴記者。
“我這里可是變廢為寶的成功典型!”從廣東來到平羅的寧夏華泰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偉光幽默地說。幾年前,他來到平羅縣廟廟湖村流轉了5000畝荒地,去年又增加1000畝沙地。盡管土地改造成本很高,但由于寧夏特殊的氣候條件,從這里產出的菜心、西蘭花、小番茄等在中高端市場非常暢銷。“我在這里學習種植果蔬技術后,前年用2個土地權證先后貸款20萬元,建了10個果蔬大棚,今年收入能達到幾十萬元了!”廟廟湖村村民馬云生告訴記者。
在平羅縣,像華泰農這樣的公司還有許多。盛華陽光、利墾牧業、瑞豐源、天源復藏等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土地政策,發展沙漠瓜菜、生態養殖、林下經濟和生態旅游,開發長期閑置的沙化土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
顧思偉向記者介紹了平羅縣土地改革“4343”模式,即圍繞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就地、調整、整治、優先”4種入市途徑,“自主、委托、合作”3種交易方式,涵蓋“工業、倉儲、商業、旅游”4種用途地類,建立“國家、集體和個人”3種收益分配機制。
一組數字見證了當地的改革效果:截至目前,平羅縣入市交易土地160宗、1544畝,成交總額1.14億元,55個村集體分享增值收益3893萬元,引進菌草科技產業園、馬氏兄弟糧油加工、綠康林家庭農場等110個產業項目。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彰顯了村集體主體權能,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引進了聯農帶農產業,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實現了土地價值最大化、村集體和農民利益最大化。
經過一系列改革,平羅縣破除了阻礙土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拓寬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激活土地這方“活水”,走出一條用好用活土地資源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經濟日報記者 許 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