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制度安排“前置”為制造業“造勢”

日期:2022-12-22 11:13:02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前面提到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安排前置,可以增加未來經濟增長的確定性,為制造業“造勢”。民營企業家要特別關注明年的“勢”,進行前瞻性布局。一是擴內需是大勢所趨,要重點關注政策落地的方向。二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條件逐漸成熟。三是關注創新之勢,數字化將重構未來的產業生態。

廣東“制造業當家”關鍵在于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

南方日報: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突出制造業當家,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如何看待廣東提出的“制造業當家”這一部署?廣東應如何揚長補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沈明高:廣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聚焦核心產業。廣東可以聚焦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裝備、能源化工等現代制造業產業鏈,開展強鏈、補鏈、擴鏈工程,以鏈帶面,帶動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其次,以數字化為突破口,推動創新集聚效應。充分發揮現代通用技術的潛力,通常需要大量無形資本投入以及為適應技術變遷帶來的生產組織再造,企業往往需要設計新的業務流程,培養適應新技術的管理經驗、培訓員工、改進軟件、建立其他配套的無形資產等,廣東可以考慮出臺無形資產投資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更新力度。

第三,從資源、技術與市場規模入手,制定相應產業政策,提升產業吸引力。鑒于廣東工業用地成本高,創新招商模式,有利于吸引高附加值企業落戶廣東。可借鑒長三角地區經驗,如蘇州2022年10月舉行科技招商推進大會,正式啟動“科技招商”,重點引進世界一流企業研發中心等功能性總部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引領項目,通過研發中心推動企業落戶,加速集聚各類科技型企業。

第四,提升直接融資競爭力。著力做大做強本地金融機構,深化粵港金融合作與互聯互通,充分利用好香港金融市場資源,形成與長三角金融業競爭的相對優勢;協調深圳與廣東其他地市金融發展關系,提升廣東金融業創新能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為國有擔保平臺注資助力民企發債,通過整合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并設立創投基金、構建區域股權交易中心等方式,提升雙創企業股權融資的便利性。

推動國外先進技術與

大灣區規模經濟有機結合

南方日報:當前,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正在開展全球范圍的大招商,廣東應如何依托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戰略,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進一步提升其產業競爭力?

沈明高:廣東應加快從實業開放向金融開放深化,創新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新模式。廣東金融發展要搶占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先機,參與資本市場外循環,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服務經濟發展。在創新跨境互聯互通機制方面需盡快實現實質性的突破。

充分利用大灣區制造業和消費市場規模優勢,參與全球第五次產業分工。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已發生四次產業轉移,正在進行的是第五次。本次產業轉移中,歐洲是高技術產業的重要輸出方,醫藥、電子和電氣設備領域主要轉移至美國。今年,歐洲受能源危機影響,大量高技術和高能耗企業外遷。美國和中國憑借工業電價優勢成為歐洲產業轉移的主要選擇。其中,生物醫藥的高附加值研發生產環節更多去向美國;化工向我國轉移的規模更大;汽車與新能源在我國布局更多,合作空間更為廣闊。廣東可以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做強產業鏈,積極參與全球分工,實現國外先進技術與大灣區規模經濟的有機結合。

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