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羊肚菌種植管護的關鍵時期,省級科技特派員龍漢武的團隊不僅到黔西市花溪鄉瓦房村羊肚菌種植基地現場指導,每天還要通過電話和視頻的方式了解和查看羊肚菌生長情況。
“這幾天要注意保持溫度,觀察菌絲發育情況。”瓦房村村主任高勇一邊拿著手機接著視頻,一邊按電話里龍漢武的指示操作。
科技特派員在黔西市花溪鄉指導羊肚菌種植
在黔西,像龍漢武一樣由省市選派的科技特派員還有47名,分為食用菌、生態畜牧業漁業、蔬菜、經果類、高粱馬鈴薯、茶藥類、農業機械類7個產業指導組,分別與30個鄉鎮街道建立幫扶關系,精準服務黔西市農業產業發展。
如今,“有問題就找科技特派員”已經成了黔西市種植戶的共識。
破百家農技疑惑,解千家增產難題。2022年,全省2035名科技特派員累計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5萬個(項),建成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基地2906個,聯結服務企業(合作社)3702個,培養幫帶本土人才1.2萬人,組織開展技術培訓23.9萬人次。
在山里奔波,在田野耕作。科技特派員們以農民期盼的技術作為科研方向,讓晦澀難懂的科技術語“聽得懂、傳得開、立得住”,成為幫助農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護航隊。
十年“磨”一樹,枇杷變金果。臺江縣枇杷產業的興旺,離不開被群眾稱為“枇杷保姆”的臺江縣科技特派員吳格娥。十年如一日,吳格娥為臺江“革一枇杷”進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讓“革一枇杷”從原來的隔年結果到現在的年年豐產,助推革一鎮成為臺江縣枇杷種植核心區域。
“枇杷保姆”吳格娥給群眾講解技術問題
國家科技特派團赫章團團長宋德榮組建絨毛用羊產業組,聯合貴州新烏蒙生態牧業公司開展絨毛用羊優良品種選育攻關,選育出“貴乾半細毛羊”新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實現貴州省畜禽品種國家審定“零的突破”。
如今,“貴乾半細毛羊”已有近20萬只,擁有3個核心種羊場,近萬戶養殖戶“吆著羊兒”奔小康。
為培育一批留得下、帶不走的產業人才,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科技特派員們還對當地農技人員、養殖技術骨干和農民進行培訓,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產業發展后勁,讓老百姓掌握脫貧致富的“看家本領”,用知識“武裝頭腦”。
“只要按照科技特派員傳授的技術方法進行管護,家里60多畝蜂糖李今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鎮寧自治縣沙子鄉沙龍村村民羅漢,聽完蜂糖李高產優質剪枝技術教學示范后信心滿滿地說。
鎮寧自治縣科技特派員培訓現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全省科技特派員們將繼續扎根田間地頭,帶領農民增收致富,賦能鄉村振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編輯 李貝多
二審 陳發文 張婷
三審 田旻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