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見》看,國家對數據要素市場的參與者和組織形式持開放態度。在數據交易方式上,國家規范引導場外交易,培育壯大場內交易。除了交易以外,數據流通還包括開放、共享、交換等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很多數據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所有權界定難度大,數據使用和定價的非標準化程度高,全球范圍內場內數據交易規模不高。
盡管數據價值鏈長且復雜,但從供給和需求角度看,數據要素市場主要有三類參與者。第一,供給方是數據控制者(對應《意見》中的數據處理者),指收集、存儲數據并行使控制權的人或機構。之所以稱為數據控制者,是因為數據要素市場在實踐中普遍淡化數據所有權,更強調對數據的有效控制。第二,需求方是數據使用者。第三,數據主體(對應《意見》中的數據來源者),指通過線上或線下活動產生數據并擁有相關權利的人或機構。數據控制者和數據使用者分別對應著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數據要素市場之所以重視數據主體(特別是個人數據主體),一是隱私保護的要求,二是為促進數據收益的公平分配。《意見》強調,充分保護數據來源者合法權益,推動基于知情同意或存在法定事由的數據流通使用模式。目前討論的數據要素市場的主要組織形式,基本都能在金融市場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模式中找到對應者,而這也對應著金融機構參與數據要素市場的主要路徑。
金融機構參與數據要素市場的“前鋒”是開放銀行。在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在用戶允許的情況下將用戶數據分享給第三方機構以開發應用和服務,包括實時支付、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金融賬戶、市場營銷和交叉銷售機會等。開放銀行強調用戶對自己數據的權利,允許用戶在其他服務場景中使用銀行服務,從而創新性地將銀行功能模塊和非銀行功能模塊融合在一起,體現了用戶第一、以用戶為中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原則。銀行與用戶之間關系在開放銀行下發生根本變化,從“擁有用戶”變為“共享用戶”。
近年來,發源于北歐、與開放銀行有緊密聯系的MyData(“我的數據”)模式在東亞地區(特別是韓國)發展迅速。MyData模式“基于我的數據我做主”理念,將以往以機構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數據主體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通過MyData模式,個人可以一次性地查詢分散在不同機構的個人數據,并主動、有選擇性地向某些企業提供個人數據來獲得商品或服務的推薦。在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作為主要監管部門,通過發布MyData指南,以韓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信息通信法》和《信用信息法》為指導方針,推進MyData模式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截至2021年9月,韓國共發放MyData運營牌照45張,MyData運營機構包括友利銀行、新韓銀行和大邱銀行等。韓國MyData模式的應用場景不僅涵蓋存款、貸款、信用卡、通訊和保險以及支付等金融場景,也涵蓋公共行政和醫療等領域。此外,香港金管局在開放API(應用編程接口)框架中有與MyData模式類似計劃。
數據信托在歐盟和英國備受重視,在2021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數據信托借鑒了金融信托的理念和架構。在數據信托中,收集并持有數據的機構(即委托人),允許一個獨立機構(即受托人)來決定如何為一個事先確定的目標(特別是受益人的利益)而使用和分享數據。受托人有權決定如何使用和分享數據以釋放數據中蘊含的價值,但要確保它的決定符合數據信托的設立目標以及受益人的利益。《意見》提出,探索由受托者代表個人利益,監督市場主體對個人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加工、使用的機制。
上海金融業在數據基礎制度下的機遇
目前,上海已集聚股票、債券、貨幣、外匯、票據、期貨、黃金、保險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上海數據交易所也于2021年底在浦東新區成立。因為數據要素市場不限于場內數據交易,上海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探索開放銀行、數據信托和數據中介等模式參與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幫助上海成為我國數據要素的聚集和配置中心。這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下一步發展有重大意義。
在公共利益方面,金融機構憑借自身優勢在數據要素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對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有力支持。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將有力地平衡數據來源者和數據處理者之間的權益,促進數據的高效流通和交易,實現并釋放數據發展紅利,對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含平臺經濟)、數字金融和人工智能產業等,以及維護數字經濟公平競爭有重要意義。金融機構在參與數據要素市場中應該“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盡管單純從成交金額看,數據流通和交易的規模不一定很大,但數據通過聚集、加工和流通,能產生顯著的乘數效應。數據賦能下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將在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金融機構參與數據要素市場也能產生顯著的商業價值。第一,幫助個人用戶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數據權利和金融資產,更豐富的數據還有助于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第二,如韓國MyData模式所揭示的,通過參與數據要素市場,金融機構能深入非金融場景,重構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更好了解用戶需求并提高用戶服務體驗。這對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有重要意義。金融機構應該將“了解你的用戶”從一項監管要求和風險管理機制轉變為一個主動服務用戶的策略。第三,金融機構通過參與數據要素市場,還能提高在數字身份、數據賬戶、數據處理、隱私計算、數據安全以及數據合規等方面的技術能力。這些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價值將越來越高。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