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量化考核”制度!正在讓老師迷失方向,讓教育走上歧途

日期:2023-01-01 14:12:2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某個學校一天五次打卡,早上七點前,上午十點前后五分鐘,中午十一點,下午一點半,下午五點半——這五個時間段,打卡機附近簡直就是一道景觀,最初一段時間很多學生都在好奇觀看。

真不知道學校領導們害怕什么?老師們不停地去打卡真有必要嗎?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必須準時出現,老師們是機器嗎?

教案必須手寫,每課教案不能低于5頁,每周必須聽課三節……。學校有太多類似的規定了,這真的好嗎?備課時把內容寫在教科書上不行嗎?難道非要把教參書的內容抄到教案書上?網上現成的教案,修改后打印出來不可以嗎?巨大的時間消耗真的有意義嗎?

機械冰冷的制度背后,沒有一點人文關懷,看似大家都一樣,很公平合理,實際上是學校領導的集體懶政。

“量化考核”對老師們非常重要,誰也不敢不重視,因為考核結果決定著你拿多少績效工資,能否被評為優秀,能否晉升職稱!當老師們無力抵抗現實的威逼,只能躲進思想的旮旯。

對老師來說,“量化考核”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教學成績,教學成績是什么?不就是學生們的考試成績嗎?學校和家長評價一個老師好壞,教學成績是第一位的,這種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評價方式,不正是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嗎?

有多少老師的工作僅僅是在教書,唯獨忘記了育人!難道是他們不想育人?

本應以思想引領、情懷交流體驗作為職業特征的“良心”行業,淪為毫無人格、尊嚴、學術引領價值的體力勞動,哪還有什么時間、心思去育人呢?為什么好多學校的班主任都是被逼著做的,因為那首先是萬分繁重的體力活啊!

嚴格、單一的“量化考核”,何止廢掉了老師,已經讓老師們迷失了方向,也使教育走上了歧途。

“良心”無法被量化!給老師空間,讓教育回歸初心,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課時多少,成績排名看似公平,但是卻產生了錯誤的導向,只能讓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從而忽略了教育真正該有的樣子。

我們現在的教育太看重外在的東西了,學校領導只知道看升學率,只知道看老師們組織了哪些活動,只知道要求拍照留痕,只知道看能擺上桌面的東西……,但是教育的內核——“育人”功能卻不能被量化,是不能用具體數據來體現的。

學校不是生產統一規格產品的工廠,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老師也不是流水線旁的工人,絕對不能像考核工人一樣去“量化”老師們的工作。

面對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學生,老師只要大方向不錯,不違背原則問題,應該給老師時間和空間,讓老師的內心靜下來,工作慢下來,讓教育回歸“潤物細無聲”育人本質。

寫在最后

“量化考核”正在讓老師們迷失方向,也讓教育失去本心。我們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我們走的太快了?或許我們需要放慢腳步,讓教育慢下來,讓老師靜下來,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不是更好嗎?

我是教而育之,感謝您的閱讀,也感謝您的轉發、關注、評論、收藏、點贊。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