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市場流動性走弱背后:“制度紅包”即將落地,活水將來

日期:2023-01-17 11:16:3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不過,貝殼財經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北交所正在對現有制度進行評估,聽取市場機構與廣大投資者的意見建議。

此外,北交所的流動性問題還與北交所企業本身及市場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關。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此前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容量較小,且以小市值股票為主,流通的基本盤尚未形成,低估值也算是正常現象。從市場交易來看,目前持股者持股期限較長,交易頻率偏低,流動性與以成熟企業為主的主板等其他板塊不具備可比性。

從數據來看,約87%的北交所公司市值低于15億元,科創板這一比例為3%、港股為61%。2022年,北交所股票日均換手率的中位數為0.51%,低于科創板的2.1%,但高于納斯達克全球市場(0.35%)、納斯達克資本市場(0.45%)以及港交所創業板的0.08%。

也就是說,北交所企業規模明顯小于境內外可比交易所市場,而流動性處于中等水平,符合成熟市場中小市值企業交易特點。

而從境外成熟市場來看,中小市值股票通常面臨流動性低的問題。同時,中小市值股票交易更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和沖擊,而伴隨著注冊制的推進,由于上市企業供給增多,市場也會出現流動性的兩極分化。

如何提高北交所市場流動性?“政策紅包”落地在即

那么,在理解北交所近期流動性因何走弱之后,下一步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市場流動性?

在田軒看來,北交所流動性的逐漸增強依賴于不斷涌入的優質企業和逐漸豐富的投資者結構。

田軒指出,北交所改善流動性,建議優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調整個人投資者入場的門檻,進行分級、分類風險管控。另外,可以考慮逐步引入T+0交易機制和引導長期資本的投資。“豐富北交所資產標的,方便投資者進行多元化資產配置,也為風險資金提供更多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股權資產的投資選項。”

對于市場中關于調整北交所的50萬元合格投資者“門檻”的聲音,吳曉求認為,規則設計者的初衷是好的,他們認為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時,需要為合格投資者的準入設立“門檻”,有足夠風險承受能力的人,才可以參與證券投資。

“然而這其中有一點被忽略。在市場上,往往風險與成長性是成正比的。”吳曉求表示,我們應該回到資本市場基本原則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一種理想狀態就是,只要信息透明、披露充分,各種法制完備健全,實際上投資者自己是可以承擔風險的。

田軒還建議北交所提高市場流動性,積極推動做市商業務發展,發揮機構投資者的市場價格發現能力,降低投資者在北交所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便利度。

1月16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券商處獲悉,北交所混合做市交易制度、兩融制度均迎來新進展。預計混合交易春節后短期內即可正式上線運行,兩融業務上線運行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預計最快可于春節后實施。

多項“政策紅包”落地在即,帶動北交所二級市場向好。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指出,隨著豐富投資者結構出臺、再配合合理的定價以及混合交易制度落地,市場正在逐漸走向良性生態。公司發行價逐漸更為理性,破發率有所下降,投資者賺錢效應也較明顯。

日前,市場行情有所好轉。1月16日,北交所二級市場累計成交3.61億元,其中北證50成份股合計成交1.48億元。9只個股成交在千萬元以上,貝特瑞、連城數控、康普化學三只個股成交在2000萬元左右。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黃鑫宇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賈寧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