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奇葩,奇特的西漢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度和封國制度并駕齊驅

日期:2023-01-20 11:25:04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于是乎,劉邦雖然坐穩了江山,七位實際處于割據形勢的異姓諸侯王們,只是表面上效忠劉邦罷了。而劉邦,實際上他更是極其不情愿的。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不過,和周朝層層分封的分封制度有所不同的是,漢朝的封國,王國下面就是郡,侯國下面是縣。實際上,大致上直屬漢朝中央的郡,有二十四個郡,其余七個異姓諸侯國,總共管轄有二十二個郡。

楚漢戰爭

二、高祖時期的封國形勢

7個異姓諸侯王國:

漢朝建立之后,七個異姓諸侯王封國,分別是:

1、燕王臧荼,都于薊縣,獲封廣陽、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六郡之地。

2、韓王韓信(不是那個軍事家韓信),都于陽翟,獲封潁川一郡之地。

3、趙國張耳,都于襄國,獲封邯鄲、巨鹿、常山三郡之地。

4、楚王韓信,都于下邳,獲封東海、會稽、泗水、陳、薛四郡之地。

5、淮南王英布,都于六縣,獲封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之地。

6、梁王彭越,都于定陶,獲封碭郡一郡之地。

7、長沙王吳芮,都于臨湘,獲封長沙、武陵二郡之地。

西漢前期形勢

這七大異姓諸侯國,幾乎占據了大半個漢朝疆域。劉邦為了加強皇權,不滿于整整半壁江山被這些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叛變謀反的異姓諸侯王所占據,很快劉邦就開始有所行動了。

從劉邦稱帝開始,直到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病死,在這六、七年的時間里,劉邦和這些異姓諸侯王的斗爭,成為當時的主要內容。

劉邦一步步打擊和消滅這些異姓諸侯王,是為了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的統一,同時削弱和消滅楚漢戰爭以來殘余的這些地方割據勢力。

七國當中,燕王臧荼首先反叛。畢竟,臧荼是項羽分封的燕王,在楚漢爭霸戰爭之中,只不過是因為迫于形勢,只好暫時投降劉邦。劉邦坐穩天下,對于項羽的舊部采取了捕殺的政策,這也導致臧荼害怕劉邦總有一天對對他動手。于是乎,臧荼決定率先動手。

討平異姓七國

劉邦大怒,立即率兵征討,大軍一至,燕國的叛亂隨即被平定,叛軍四散而逃,臧荼被殺。臧荼死后,劉邦并沒有立即取消燕國,而是改立兒時老友盧綰為燕王。不過,盧綰后來也背叛了劉邦,這是后話。

接下來,劉邦接連殺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趕跑了韓王韓信,擊敗了淮南王英布,廢除了趙王張敖(張耳的兒子),加上燕王盧綰后來叛逃,七個異姓諸侯國,被劉邦搞定了六個。

而剩下的長沙王吳芮,由于比較恭順,而且實力最弱,因此只被處于削弱的狀態,而未被劉邦消滅。長沙王國,后來更是傳了五代人,最終由于后繼無人而被除國。

在這七大異姓諸侯王當中,作為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被后人奉為“兵仙”,他作為漢軍統帥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滅楚,為劉邦奪取天下可謂是勞苦功高。不過,正因為功勞過高,導致功高震主,劉邦對于這樣的一位異姓諸侯王,更為忌憚,因此韓信實在是非死不可了。

消滅了異姓諸侯王的威脅,劉邦鑒于秦朝的覆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子弟在地方拱衛皇室。于是乎,劉邦在解決了異姓諸侯王國的同時,開始大規模分封劉家子弟為同姓諸侯王,建立了一系列的同姓諸侯國。

同姓王分封

分封同姓諸侯王國:

從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開始,劉邦陸續分封了九位同姓諸侯王封國,分別是:

1、楚王劉交,都彭城,獲封彭城、東海、薛三郡之地。

2、齊王劉肥,都臨淄,獲封臨淄、膠東、膠西、濟北、博陽、城陽、瑯邪七郡之地。

3、趙王劉如意,都邯鄲,獲封邯鄲、恒山、中山、巨鹿、河間、清河六郡之地。

4、代王劉恒,都晉陽,獲封太原、雁門、定襄、代四郡之地。

5、梁王劉恢,都定陶,獲封碭、東二郡之地。

6、淮陽王劉友,都陳縣,獲封陳、汝南、潁川三郡之地。

7、淮南王劉長,都壽春,獲封九江、衡山、廬江、豫章四郡之地。

8、吳王劉濞,都廣陵,獲封東陽、吳、鄣三郡之地。

9、燕王劉建,都薊縣,獲封廣陽、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六郡之地。

以上九個同姓諸侯王國,外加剩下的獨一個異姓諸侯王國長沙王國,正好是十個諸侯王國。

這十個諸侯王國,領地連成了一片,占有三十八個郡,中央直轄僅十五個郡。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同姓諸侯王由地方拱衛中央的形勢。

劉邦本意,是想著這些同姓諸侯王國拱衛中央、保護皇帝,可實際上等到文景時期,事實則證明這一操作,實際上和當初分封異姓諸侯王一樣,同屬騷操作。

七國之亂

三、諸侯王國制度的改革

諸侯王國對于中央集權的威脅,到了文景時期就表現得非常典型了,而解決這些諸侯王國的威脅,也變得十分迫切起來。

畢竟,這些諸侯王國隔了兩三代人之后,即便擁有血緣關系,但是和皇帝的親戚關系,仍然也會變得疏遠起來。

文帝時期,采取以親制疏和眾建諸侯的策略,分齊國為七國,分淮南為三國,形成了總計為十七諸侯王國的形勢。不過,文帝同時還采取了削弱諸侯王國領郡的策略,部分調整了諸侯王國的領地。

景帝時期,諸侯王國和中央的矛盾更為尖銳起來。景帝采取了“削藩”的策略,以應對這些諸侯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在爆發“七國之亂”之前,諸侯王國已經形成了二十二個諸侯王國。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發的“七國之亂”,主要是由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發動的叛亂。

這場叛亂的爆發,再一次證明,擁有一定實力的地方諸侯王國,不管是否異姓還是同姓,都會對國家形成地方割據的威脅。諸侯王國的存在,嚴重影響中央集權的統一,不僅沒有成功拱衛皇室,還直接威脅起了皇權。

這場叛亂,雖然看起來幾乎席卷了半個國家,但是從公元前154年的正月到三月,也就僅僅是三個月時間,七國叛亂就被徹底平定。平叛之后,七王皆死,七國除了楚國更換新王之外,其余六國都被廢除。

伴隨著七國之亂的平定,漢朝中央政權更為加大措施限制和削弱諸侯王國,特別是在武帝時期,諸侯王國的權力徹底被廢。

西漢的郡國并行制度

首先是通過推恩令,把諸侯國領地除太子之外的諸子也進行封侯。這一來就將諸侯王國的領地越分割越小,幾代之后,諸侯國王室幾乎再無封地,直到再無力對抗中央。

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中央直接取消諸侯王國任命官員和收取賦稅的權力。諸侯王國的治理,不再由諸侯王進行直接管理,而且轉由朝廷派來的“國相”負責。通過這樣操作,諸侯國王被架空,領有的諸侯王國變成了一種爵位殊榮和食祿依托。

諸侯王國也就變得和普通的地方郡級單位差不多的地位,王國和郡一樣,都是直屬中央管轄。

至此,諸侯國王徹底被削弱,漢初十分奇葩的諸侯王國,再也無力形成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諸侯王國和地方郡級單位相當

四、學習和推薦

本書并非按照傳統歷史書以時間線的記述方式,而是先以要素作為章節基礎,從地方制度的起源歷史出發,再結合各項變遷和規律,通俗易懂,讓讀者能迅速掌握2500年來各種不同類型的地方行政制度發展歷史。

本書原價

68

56

); }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學習

創作不易,請讀者朋友們多給些點贊、評論和關注吧!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