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于女性來言,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的女性是不能夠受到教育的,或者說受到的教育可能性比較小。但是在漢代的時候,正是封建社會剛剛形成的過程中,對于女性而言束縛并沒有后來朝代那么的嚴重,不少的女性都會收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同時,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契約文書,而這些契約女性也是需要主持的,在契約上簽名。
二、漢代民眾識字率提高的原因
促進漢代民眾識字率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就是社會經濟上面的發展,對于百姓的文化提出了要求,要求百姓需要擁有基本的文化知識才能夠應對原本的生活日常。在漢代的時候,教育開始向民間普及,社會生產力擁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這都會使得平民百姓對于文化知識需求的增加。更別提對于商人的要求了,商人不僅要識文斷字還要手寫契約,和數字的計算,已經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促進漢代識字率提高的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入仕制度的改變,漢代采用的是察舉制度,這種選官制度不看出身,只要通過了經學就有入仕的機會,這就極大的激發了平民子弟讀書的熱情。雖然入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上升的通道已經打開還是有一絲希望,這就強化了社會上積極向學的風氣。漢代的私學興盛推動了社會風氣的形成,對于平民的識字率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后漢書》記載:“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結語
漢代通過以察舉制度為主要的選拔制度對于民間的識字率提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雖然在這種在察舉制度下并沒有選拔大量的百姓,但是也是給百姓一絲做官的希望,于是乎隨著察舉制度的推動大量的書籍和私學的發展促使了社會上讀書學習的良好風氣,也能夠為平民進行了知識上面的推動,普通的民眾受到教育的人數也是越來越多,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從原本的農民到了工匠和商人,甚至是在家的女性都有了基本的識文斷字,由此可見漢代的知識普及率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后漢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