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制度的建立,根本上是為了培養皇室接班人。因此,皇帝制度尚未確立的先秦時期,東宮制度根本無從談起。
此外,秦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而東宮制度作為封建政治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是自然而然的事。秦朝的東宮制度比較簡陋,處于萌芽階段。這與秦始皇生前忌諱談論自己死后的事,而一心追求長生不無關系。但當時已經出現了太子的一些屬官名稱,如詹事、有丞等。
兩漢時期,東宮制度逐漸出現雛形。
漢代與皇室接班人有關的官員有兩大序列:一是太子太傅和少傅。這個序列的官員主要負責對太子的教育,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等;二是東宮詹事。這個序列的官員主要負責太子的日常生活,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等。教育內容也相當廣泛,漢初以黃老思想為主,后期則轉向儒家經典,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統治思想的變化。
明朝市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王朝面臨長期的分裂割據,不同國家之間也形成各自獨特的皇室接班人培養制度,東宮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官員體制進一步細化。
隋唐時期,東宮制度經歷了先盛后衰的變化。從隋初到唐初,東宮制度承接魏晉,嫡長子繼承制延續下來,甚至在法律文件中明確規定了嫡長子的權益應受到保護,“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東宮的官制也沿襲前代,發展更為完備。
然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從事實上打破了嫡長子繼位的傳統,這也導致唐初的皇位繼承常發生宮廷政變,直到唐中期這種場面才好轉,皇位傳承又回到了立嫡以長的傳統上。
唐朝后期,宦官頻繁干政,從文宗到昭宗的6位皇帝大都由宦官擁立,這時的東宮制度已形同虛設。兩宋時期,東宮制度逐漸走向衰落,基本沿用唐朝制度,但又未經過系統設計,可以說是“因事而設,隨宜而置”。
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朝是如何培養皇室接班人的?
由上可以看出,隋唐初,東宮制度發展到頂峰,隨后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衰落的趨勢。越到明代,其機構設立越具有隨意性,對皇室接班人的培養教育也缺乏系統性,經常是取決于皇帝個人喜好。有時由于皇帝對儲君的猜疑或兩者之間的矛盾,皇帝會采取措施限制東宮權力,包括儲君在內的全體東宮官員都會受到懲罰,甚至直接解體。這些特征也在明朝的東宮制度中體現出來。
明朝的東宮制度建設開始得很早,因為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登基當月即冊立朱標為太子,后來的事實證明,朱元璋冊立太子確實太早了。而且在朱標死后,他在冊立太子還是太孫一事上又犯了大錯。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后,曾傾向于立英明類己的朱棣為太子,且向臣下征求意見。雖然最終還是順從立嫡的傳統選擇了朱允炆,但他的猶豫不決,使朱棣在朱元璋死后有了奪位的野心和借口。
明人對雪賞梅
與前朝類似,明朝亦重視對皇儲的培養和教育,從太祖時期就建立了文化素質、德行教育、實踐能力并重的培養理念,而且這套培養方法確實也在明朝前中期起到過明顯的作用。對皇儲的教育可分為兩個階段,皇儲未出閣之前多由宮廷內的皇帝、后妃、乳母等內部人員對其進行啟蒙教育;皇儲出閣后則進入正式的教育階段,明代太子出閣讀書的年齡大致在8到15歲之間。
明宣宗
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好的老師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明朝在挑選太子老師上特別注重兩個方面:一是道德修養,東宮師傅必須是德高望眾的正人君子,能夠以身作責,行勝于言;二是學問出眾,必須是學問深厚的鴻儒才可以教導太子。明朝中后期,“問題皇帝”身邊環繞的常常是小人或佞臣,再一次證明了好老師的重要性。
教育內容上,明朝奉程朱理學,教育皇儲自然以理學為主,教材往往是儒家經典,朱子的《四書集注》尤其受到推崇。除此之外,歷朝太子都會學習一些史書、政書,明朝也不例外,皇室接班人在學習中增加修養,在治國實踐中增長經驗。
太子作為未來帝國的接班人,其身邊官員的主要作用一是伺候太子生活,二是教育和培養太子。因此,太子東宮的整套官員體系也是由這兩個方面組成。明朝沿用漢唐舊制,在皇儲培養上構建了一套以詹事府為核心,由內閣和翰林院共同負責的儲君培養機構。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設立詹事院,后改為詹事府,主要負責統領東宮各官、輔佐太子,這一機構一直沿用到明朝滅亡。此外,明朝初年還設置有太子三師三少,后來這些官職成為虛銜。
明制服飾
三、明朝的皇室接班人制度出了什么問題?
明朝中后期出現了很多“問題皇帝”,這里的問題皇帝指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在其位不謀其政,拒絕履行皇帝義務且行為舉止與其角色相違背的皇帝,代表有:明世宗嘉靖皇帝、明神宗萬歷皇帝、明熹宗天啟皇帝等。這些問題皇帝的出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明朝皇室接班人的培養制度出了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皇儲教育分為出閣前和出閣后兩個階段,出閣后的教育更正式,這一階段的太子師傅多是博學鴻儒。出閣前的教育不那么正式,多由宮廷內部太子的身邊人進行。這就造成了幾種不好的結局:
第一種,由于身邊人的教育往往通過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一個不好的榜樣會對皇儲的教育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如明朝皇帝自太祖以來多信奉藏傳佛教和道教,一代影響一代,最終導致多位皇帝因過度崇信宗教而置倫理道德、國家大事于不顧,完全喪失了皇帝的威儀。
明人秋景貨郎圖
第二種,皇儲的“身邊人”往往因陪伴太子接受啟蒙教育,或負責對太子進行啟蒙教育而獲得太子的信任。當太子繼位為皇帝后,這些人也往往隨之而一步登天,成為皇帝身邊炙手可熱的紅人。明朝中后期政權動蕩,除了制度原因外,皇帝個人的寵幸是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亂政者要么是從小陪伴皇帝長大,深受皇帝寵愛,從而敢于影響朝廷決策(如馮保);要么人品不佳,引誘皇帝,對皇帝的享樂行為一味放縱,造成惡劣影響(如劉瑾、江彬、王振);有的是利用皇帝的“身邊人”逐步獲取皇帝信任,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魏忠賢與客氏、萬貴妃)。
有明一代,比較嚴格地遵循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來冊立皇室接班人。這種制度的優點在于保證了皇權能夠順利交替而不出現太多的宮廷政變,明代一般立儲較早,既能夠穩定人心,同時也給予皇儲更多的時間來發展自己,明朝初期嫡長子繼承制的積極作用明顯。
然而,嫡長子繼承制也意味著一般不能立除嫡長子以外的皇子為皇儲,皇儲候選人的范圍極為有限,如果皇儲不注重自身修養,或者能力平庸,對國家就會起到負面影響。另外,除皇儲以外的皇子沒有成為皇帝的可能性,因此他們早早地就失去了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甘于平庸、游手好閑,這使得皇帝在重新選擇皇儲時只能被迫“矮子里面拔將軍”。
皇帝出巡
結語
皇室接班人制度,實質上只是皇權的附屬品。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這一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趨勢,到清朝雍正帝確立秘密立儲制,預立太子的東宮制度最終徹底消亡。明朝的東宮制度最早由太祖所建立,曾經在明初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和社會的發展,朱元璋所建立的諸多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扭曲,因此就失去了其最初的作用。
到明朝中后期,皇室接班人的培養變得越來越隨意而缺乏系統性,這就導致了明朝皇室接班人的綜合素質不斷降低。再加上歷任問題皇帝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明朝最終積重難返,在崇禎帝的哀呼中轟然倒臺。
皇帝出行
參考文獻
《漢書》
《明史》
《大明會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