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過程與結果融合,實施專業和教學質量評價
實施診斷性結果評價,建立專業認證機制,對照專業建設規劃和認證指標進行目標達成評價和發展水平等級評價;建立課程教學評價機制,對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年度質量評價和高效課堂認證。強化過程評價,從不同視角、不同專題對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進行動態過程監測和實時預警,促進教學團隊積極反思和糾偏。2016年以來,49個專業完成兩輪專業認證,發布510門課程評價報告,900余門課程對課堂教學進行質量評價,保證了專業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圖1課堂教學過程評價監測
02、標準化與差異化融合,實施教師分類評價
依托山東省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試點,破除“五唯”障礙,完善標準化與個性化結合的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既包含師德師風、教學工作量等標準化指標,又根據教師個體需求和發展特長,將教師分為教學型、科研型、社會服務型、學生管理型、教學管理型等多個類別,設置特色發展指標。制定“雙師型”認定標準,骨干教師、卓越專業帶頭人、杰出技術技能教師認定標準等,每年修訂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標準和評聘標準。形成了關注教育教學實績、育人效果、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評價體系,完成了420余名專任教師考核評價,對158名骨干教師、12名卓越專業帶頭人、20名杰出技術技能教師進行了中期認定考核,分層認定了508名“雙師型”教師。
03、縱向與橫向融合,實施學生綜合評價
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編制增值性評價方案。縱向上,創新增值性評價,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核心,以學期為單位追蹤學生發展變化,測量學生在自身基礎上的進步幅度。橫向上,豐富學生綜合性評價,涵蓋德智體美勞全要素,從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實踐能力素質4個維度,構建22個必達指標和15個靈活指標,對學生進行差異評價。目前,20000余名學生參與綜合評價,形成個性化評價檔案17839份。
圖2學生綜合評價狀況圖
三、協同創新,建立保障激勵機制
01、跨部門協同,完善配套內控和激勵制度
從規劃、實施、監督等方面系統完善相關內控制度,出臺、修訂組織人事、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等相關配套制度80余項。健全質量報告和考核激勵制度,從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層面建立了質量評價分析、報告、信息發布制度;修訂考核激勵制度,制定了與評價結果掛鉤的績效分配制度,形成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 02
02、創新驅動,建立評價改進機制
強化對評價后問題改進的監測力度,建立基于評價數據分析的問題公開與改進監督機制,將改進效果作為下一輪評價的重點監測指標,進行跟蹤評價。鼓勵創新改進方法,設立年度工作創新獎,確保評價發現的問題有回應、有舉措、有成效。
四、數智支撐,搭建質量評價信息化平臺
建設質量管理信息化平臺,包括5個發展狀態分析中心和1個內部質量管理平臺,與17個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對接,對過程數據進行無感知采集。平臺建成以來,梳理數據32000余條,實時采集率達到90%以上。依托信息化平臺,對各層面質量進行實時大數據分析和監測預警,并支持數智化目標達成評價和診斷性評價,為各層面的過程和結果評價提供有效數據。
成效與啟示
一、成效經驗
01、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升
涵蓋教學、教師、學生的質量評價體系逐步健全,長效化評價機制不斷優化,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升。2020、2021連續兩年在山東省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考核中位居A檔前列,連續三年在濰坊市事業單位績效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高位穩定在98%以上,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18項,省賽獲獎83項。
圖3學院在山東省辦學質量考核中位居前列
02、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各部門以問題為導向,目標明確,標準明晰,成長通道暢通,學院年度目標任務達成率提升到92%,退改率降低到6%以下。實現了信息化全過程監測和診斷評價,500多項過程評價數據實現網上共享,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師生滿意度達到98%。
03、典型經驗輻射推廣到全國
在評價標準體系建設、教學診改機制、信息化平臺建設等方面形成先進范式,入選山東省教學診改試點、山東省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試點,立項省級以上相關課題3項,相關案例獲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優秀案例,經驗做法在國家、省級師資培訓班推廣,被省內外30余所職業院校推廣應用,在高職高專教育網、山東教育發布等主流媒體報道。
二、啟示建議
01、評價改革工作與激勵制度需要進一步融合
目前,雖然已經將評價工作與教師職稱評聘、績效激勵、學生評優等制度掛鉤,但對評價結果的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不科學、不平衡的問題。今后將進一步探索將評價改革工作與人事制度改革、績效分配改革等工作融合,修正評價指標,建立科學的計算模型,強化過程性評價,更好地激發學院發展活力。
02、信息化支撐評價改革的功能需要進一步提升
學院信息化基本條件豐富,但數據之間還未完全實現共享互聯,某些領域數據還不夠豐富,無感知采集數據比例還有待提高,對評價改革工作支撐度有待增強。今后將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快數據聯通對接,為質量評價提供更可靠、客觀依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