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重生產和消費,只重分配的制度

日期:2023-02-27 11:25:0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商業注重生產和消費,會讓人們生產產品,放到社會上銷售,以此提供方便。有人養了一群羊,想吃大米,而種了大米的人想吃羊肉,卻沒有市場。如果兩個人互相交換,就會出現雙贏的結局。養羊人滿足了自己的私利,而種大米的也滿足了自己的私利,卻并不會損人利己。但是,古人并不這樣認為,認為商人只是逐利的人,并且為了逐利不擇手段,什么坑蒙拐騙的招數都能使出來,也就讓人們沒辦法應對了,只能被騙。于是,他們在封建道德的影響下,不要私利,不要利,不要市場,“貶私”、“輕利”、“重農抑商”。商人生產綢緞,為大家提供方便,可是人們大多數人都不去買,買不起,買了也穿不起,只有權貴們能買得起,穿得起,而權貴們比較少,也就壓縮了市場空間。農民們不可能穿綾羅綢緞,也不可能去購買,畢竟手里沒錢,也就不奢望穿綾羅綢緞了。于是,就有了宋代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沒有形成廣大的市場,就沒有普遍的消費。

雖然有一些人可以養蠶,但他們收入非常少,買不起綾羅綢緞,也就不是綾羅綢緞的消費者。如此一來,古代不太注重生產和消費的經濟模式就顯出了很大的弊端。也就是說,市場是權貴們的,絕大部分資源也是權貴們的,而他們不肯把手中的資源還給民眾,也不肯開放市場,或者說,即便開放了市場,人們也沒錢買商品。畢竟,人們手里沒錢。于是,社會發展的問題就出現了。要想讓社會發展,就要讓老百姓富裕起來,要藏富于民,而不是藏富于國。

農民種糧食,很多都是靠天吃飯,遇到洪澇災害、旱災等災害,就會顆粒無收,而官府照樣征稅,即便減免一些賦稅,老百姓也是交不起,只能四處借債,或者逃荒要飯。有官員到民間視察,看到老百姓碗里的菜飯,就要親自品嘗一下。不料,他吃了一口就吐了,還說不是人吃的東西。階級差別非常大,貧富差距也非常大。只要做了官,就會享受榮華富貴,而做商人卻有著諸多的風險。

于是,人們深受官本位思想的影響,要積攢一點點財富,供養書生,以圖翻身得解放,而農民始終都翻不了身,除非有了農民起義,推翻了舊王朝,但新王朝的官員們不過在依照舊王朝的規則再次制定一套規則,并沒有太多的變化。于是,農業文明還是那么發展,并不會有太多的變化,而官場還是按照慣例運作,商人還是“奸商”,市場照樣沒有開放。倘若說官員注重農業生產算是注重生產的話,那么這種注重也只是為了讓農民更好地交稅,滿足官僚階級的消費。社會資源都按照官職分配,按照資格和等級分配,可是,官僚本身不直接產生任何價值,不從事生產,不能帶動市場消費,也就沒有什么生產和消費的事了。

只重分配,不重生產和消費,會具備一定的農耕文明的穩定性,但只是落后的穩定性,并不值得提倡和效仿。至于官本位思想,只能說是這種只重分配的體制下的畸形產物,也不值得提倡和效仿。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