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劉洪頂替陳光蕊十八年?太小看唐朝官吏管理制度!

日期:2023-03-01 11:19:3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按照道理來說,唐朝是絕無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一方面來說,科舉取士下的唐朝狀元是不可能被水賊冒充的,另一方面,江州知州作為地方長官,實際上是嚴格受到中央監視的。

在本文中,縱橫將本著對文史負責的態度詳細講解一下!

水賊冒充唐朝的狀元,你當唐朝的狀元是吃素的!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政治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隋唐之前流行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員被門閥士族所壟斷,這種唯門第是官的風氣,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而隋唐時期興起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對此后的官員選拔起到重要的影響,科舉制的興起,打破了門閥制度對官職的壟斷,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能夠參加到政治生活中來。

盡管唐朝時期對官員的選拔非常重視,唐太宗也曾經說過說:“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在有一次科舉考試后,唐太宗還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但是這并不表明當時的官員選拔以科舉取士為主,實際上,在唐朝時期,科舉取士并非那么普遍,經過唐太宗、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的積極推廣后,整個唐朝時期科舉及第的官員也并不多,在唐朝時期,取士的規模實際上很小,新科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只占整體的5%,即使通過科舉,還要再次考試合格,才能為官。

由于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甚至有的科目還有偏袒門閥學子,至少在唐朝初期的科舉中,寒門子弟更是無緣科舉。正是因為科考很難,因此才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能夠考中狀元的,那必然是萬人敬仰的存在,縱觀整個科舉史,考出的狀元不過四五百個,而在科舉考試最為艱難的唐朝時期,陳光蕊能夠考中狀元,還是吳承恩給了他光環加持。陳光蕊參加科舉時,其實也并非志在必得,而是抱著“意欲前去應試。倘得一官半職,顯親揚名”。

不管怎么說,陳光蕊必然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劉洪是無法冒充的。劉洪不過一個干殺人越貨勾當的水賊,但凡有一點出路,也不會當賊人,如果在唐朝能夠識字,那就是底層的知識分子,就是隨便找張桌子給人讀信都能混口飯吃。

大字不識的劉洪,要是冒充了唐朝的狀元,那才是玩笑開大了的表現,所謂“照葫蘆畫瓢”,基礎是你得會畫瓢。

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下,水賊能通過考核,縱橫把腦袋拿下來當球踢

即使你能夠冒充一時,但是你很難通過唐朝的官吏考核。

在唐朝為官,對案牘的工作能力要求是相當高的,唐朝官府要求官員能夠制作出“制、敕、符、移、關、解、刺、牒”等文書,如果期限之內沒能完成,按照超期的天數:“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

另外,對于文書做的不好的,如果有錯別字,或者意圖不明的,都要挨板子的,給尚書省上書,有文字等錯誤的,“笞四十”,即使是口誤,觸犯名諱的,還要挨板子。

可見,要是沒有真才實學的官員,在唐朝為官,那必然是一個特別艱難的工作。

唐朝十分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并且在吏部專門設置考功司負責對官員的考核,據《通典》中《職官四·尚書上》注載“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

考功司中有兩名長官,一名是考功郎中,品級為從五品,負責京官的考核;另一名是考功員外郎,品級為從六品,負責外官的考核,為了避免考核失誤,朝廷還派遣兩位德高望重的京官,擔任校考使參與考核。

當然,考功司一般都是考核品級較低的官員,針對州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一般由皇帝派遣專使考核。

唐朝統治者對考核極為慎重,并且根據官員的德才制定了詳細的考核標準,根據“四善二十七最”來給官員評價,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等。

在考核過后,朝廷會辦法考狀和考牒,作為以后升遷的憑證,考的好的官員會得到獎賞,中流的不賞賜,考不好的要受到處罰。

這樣的考核在唐朝,一年一考,四年一限,這種考核下,表現好的話,會得到升遷,表現不好的話會降職,一般來說四年考滿就應該調動,根據《唐會要·考上》機智啊,唐太宗在貞觀十一年曾經下令:“凡入仕之后。遷代則以四考為限。”

像劉洪這樣在江州擔任十八年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那是不存在的事情!

除了打鐵需要自身硬之外,來自各方面的監察,也不讓你個冒名頂替的官員好受,唐朝朝廷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分為中央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以及地方官員的自查,在下文中,我將展開來討論。

唐代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監察機制

唐朝時期,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由御史臺組成的固定監察模式,另一種朝廷臨時派遣使臣巡查地方的模式。通過兩者的結合,向中央匯總地方官員的信息,起到監察地方官員政績和糾察地方官員犯罪的作用。

(一)由御史臺組成的固定監察模式

從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府以來,中央就從未放棄過對地方權力的打擊,在漢武帝時期曾經設置刺史,負責檢查地方,但是隨著王莽改制,刺史的職權被擴大為管理地方軍事行政的長官,監察地方的職責自然也被取消了。

到唐朝時期,朝廷設立專門的監察機構御史臺來負責監督和彈劾內外官吏。負責地方監察的主要是察院,察院設監察御史,其主要職責在于“分察百僚,巡按郡縣”。

首要的任務就是“察官人善惡”,把地方官吏的貪贓枉法行為,如實呈報中央,如果監察御史知情不報否則就要受到處罰。

當時皇帝還要求監察御史在了解地方情況后,必須在五日之內上報,如果沒有上報,或者 “所奏不實”,都要受到懲處。

可見,巡察御史是要經常到地方的,劉洪假如冒充陳光蕊,想要不被發現,那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二)中央派遣使臣對地方官員巡按

唐代時期設置的監察御史只有10 人,想用這幾個人巡察全國地方,是相當困難的,巡察范圍和時限都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中央有時會派遣中央官員對地方官員進行不定期的巡察。

這些中央派遣使,雖然是臨時的,卻比八品的監察御史要厲害的多,他們的作用與監察御史一樣,也是將地方上的信息上報給中央。

能夠擔任中央派遣使臣的官員,往往都是皇帝寵信的行政官員或者宦官,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發布《遣使巡行詔》:“宜遣大使,分行四方,申諭聯心,延問疾苦,觀風俗之得失,察政行之苛弊。”

實際上,到開元年間,這種臨時巡察制度就趨于固定,在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還派遣重要官員到地方去糾察地方官員 “貪冒贓私,干犯名教,或衰老疾病無政理者”的行為。

相對于巡察御史來說,中央派遣使臣,能夠做到有針對性的巡察,并且更加靈活機動,這也是唐朝后期巡察使、按察使、采訪處置使等官員的雛形。

一直到唐代后期,中央臨時派遣使臣的行為還是一直存在的,這對監察地方官員的行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派遣行政官員外,派遣皇帝寵信的宦官,也是唐朝中央監視地方的一個重要的特征,由于得到皇帝的寵信,經常有宦官受命到地方巡察,在唐朝中后期時,宦官的權力不斷增加,實際上也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遣使臣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作用也是明顯的,假如地方官員準備裝束期滿后,不到任職地赴任的,“一日笞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甚至連刺史、縣令、折沖、果毅私自越出自己管轄的地界也是違法,超過一宿的,“杖一百”。

二、唐代地方官員的內部監察機制是如何的?

很多人對古代地方官制都有一個誤解,認為地方長官基本掌握了整個地區的行政權力,中央根本無從插手,實際上,只有在少數的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時,地方才有很大的自主權,在正常時期,地方政權從來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唐朝除了自上而下的監察之外,在地方制度設計中,也有相互牽制的因素,并不是哪位官員就可以操縱整個地區的行政,比如地方官員的自察,也是管理地方官員的重要措施。

唐代在州一級地方設立專門負責糾舉的官員錄事參軍, 按照《西游記》中陳光蕊的官職,是州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在唐朝安史之亂前,地方分為州、縣兩級,州設此時,還有別駕、長史、司馬、錄事參軍等佐官,其中錄事參軍掌管各種文書的收發和審核,相當于地方上的御史臺,是朝廷設立監察地方的系統。

那么,錄事參軍主要負責什么內容呢?唐代文學家符載在關于江州的《江州錄事參軍廳壁記》提到:“錄事參軍之于郡縣,紀綱也,車轄也。綱弛則目疏,轄抗則載輸,政之成敗,亦由是也。”他認為錄事參軍主要的工作是“勾稽失,糾僭謬,省抄目,守符印,一州之能否,六曹之榮悴,必系乎此人也”。

由此可見看出錄事參軍在州一級行政單位中,主要的指責就是監督州長官處理政務,其地位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正是因為地位重要,因此唐朝中央對錄事參軍的選任十分重視,并不是由州的行政長官自己就決定的,而是要經過中央政府的任命才算生效,乾元元年(758 年),肅宗要求中書門下直接負責錄事參軍事地選拔,“其刺史、上佐、錄事參軍、縣令,委中書門下速于諸色人中,精加訪擇補擬”。并且規定:“錄事參軍,自今已后,選司所擬,宜準故事,過中書門下,更審詳擇。仍永為常式”。

在待遇上,唐朝統治者也給這位經常向中央打“小報告”的官員很好的福利,只要堅持不懈的工作,很容易就得到升遷,比如御史臺中的官員都可以從各地的錄事參軍中選拔。

有了錄事參軍在,即使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也要夾起尾巴做人,劉洪在冒充陳光蕊后,躲得過監察御史,躲得過中央派遣使臣,你又如何躲得過,與你一個衙門辦事的錄事參軍,但凡發現你點問題,可以有直接上報中央的權力的。

實際上,朝廷對地方的控制,不止在州府一級,即使是在縣一級,也有主簿 “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糾正非違”,可以有效的監督縣級的行政官員,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總結:

總之,劉洪是不可能冒名頂替州級行政長官長達十八年之久的!

以文史常識去考量一部文學作品是有些不公正的,難免有一些外行挑內行的毛病,雞蛋里面挑骨頭,但是我一個文史作者,不寫這些也秀不出我的專業啊!開個玩笑,我一直秉承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古典文學作品為切入點,循序漸進的去了解古代歷史,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西游記》作為一部魔幻小說,涉及的文史知識并不多,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忽視其中的文史知識。以陳光蕊被拋繡球招親,到陳光蕊被冒名頂替,縱橫大概詳細介紹了唐宋時期的科舉取士、婚姻制度、官吏監察與考核制度,總體來說,自我還算挺滿意的。

在以后的文章中縱橫還是會以文學影視作品為切入點,科普文史知識,重點還是解讀三國和水滸,《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里面有很多文史知識還是比較靠譜的,三國這段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帶起來的。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