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不能收復燕云:不是遼國太強,而是軍事制度出了問題

日期:2023-03-02 11:17:1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唐朝滅亡后,中原內亂,各大藩鎮兼并,契丹族趁機立國。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遼國,他不僅兼并了室韋、渤海、黨項等北方部族,還派遣大軍南征,試圖奪取幽州。當此之時,控制河北的李存勖(沙陀族)和中原的朱溫正爭奪勢力范圍,阿保機則乘虛而入,收編了李存勖的“北山八軍”,相當于燕云十六州中的九個州,這是遼國占據燕云的開端。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又不聽號令,并聯合契丹謀反。為了得到遼國的幫助,石敬瑭答應事成之后將盧龍一道和雁門以北的地區割讓給遼國。936年,在遼國的幫助下,后唐滅亡,石敬瑭建立了后晉。遼國在出兵過程中占據了幽州,而石敬瑭登基之后,又將云州等五州割讓給了遼國。從此,燕云十六州就全部落入遼國的手中。

二,北宋“收復”燕云的失敗

后晉依附于遼國,只是權宜之計。石重貴繼位后,就和契丹斷絕了關系,雙方戰爭不斷。947年,契丹大軍南下,滅后晉,占據了整個中原地區。但是契丹族還不適合中原的環境,也知道如何治理中原,也就是很快撤回了軍隊。后晉滅亡后,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951年,鎮守河北的郭威又滅后漢,建立了后周。

此后,后漢的殘余勢力退守山西,依靠遼國而割據一方,史稱“北漢”。北漢的存在,阻礙著中原的大一統。959年,后周開始對遼國用兵,試圖收復幽州。然而就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周世宗病逝了。趙匡胤則趁機發動陳橋兵變,搞了一出“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北宋建立后,為了防止和遼國過早發生正面沖突,于是選擇“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統一方針。趙匡胤首先采取的是以錢贖取政策,他設置“封樁庫”,積累贖金,準備等積累的贖金達到了500萬緡后向遼國贖買。如果遼國拒不交易,那就將這筆資金用于招募將士,進行了北伐。不過,宋遼之間似乎沒有進行土地贖買的談判,而是直接進入了戰爭的環節。

979年,北宋已經平定了南方諸國,開始全面北伐北漢。遼國出兵救北漢,宋遼戰爭開始爆發。此戰,北宋勝利,遼軍被迫退守燕京。宋太宗平定了北漢后,揮師北上,試圖乘勝拿下燕京。戰爭初期,宋軍取得了勝利,大軍擊敗了遼國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包圍了燕京城。然而,宋軍在攻城之戰遇到了麻煩,燕京的漢人搖擺不定,宋軍只能選擇強攻。然而,燕京防守固若金湯,宋軍久攻不下,戰爭陷入僵局。

隨后,遼國開始增加援軍,宋軍內外交困,逐漸陷入了被動。為了取得這次苦戰的勝利,宋太宗親赴前線,親自指揮戰斗。然而宋太宗缺乏作戰經驗和全局意識,他將主力部隊用于攻城,陷入了僵局。而遼國的主力正在郊外集結,宋太宗卻不作調整。當年七月,遼國大軍內外夾擊宋軍,兩軍大戰于高粱河,戰斗異常激烈。遼國主帥耶律休哥身被三創、不能騎馬,宋太宗也中箭受傷。此后,宋太宗忍耐不住艱苦的戰爭局勢,選擇南逃。天子一逃,戰爭局勢瞬間崩潰,宋軍兵敗如山倒。

之后,遼國為了報復,也發動了滿城之戰、瓦橋關之戰,遭到了失敗。982年,遼景宗去世,遼圣宗繼位,蕭太后執政。宋朝認為遼國主少國疑,強弱之勢已變,于是再次發動了北伐戰爭。此次,宋太宗決定兵分兩路,相互照應。戰爭初期,宋軍西路大軍進展十分順利,基本攻占了云州等城。然而,東路主力部隊卻被遼國少量部隊打得落荒而逃,史稱“岐溝關之戰”。此后,宋朝各路大軍紛紛撤退。在撤退中,名將楊業遭到潘美等陷害,其部全軍覆沒。

岐溝關之戰的失敗,再次給宋朝重大的打擊。隨后,遼國為了報復,多次對宋朝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不過依然遭到了失敗。從宋遼戰爭來看,無論是誰主動進攻,都會遭到失敗,因為雙方的實力達到了平衡的狀態。最終在1004年,北宋和遼國達成了“澶淵之盟”,雙方的戰爭正式停止。澶淵之盟的達成,是有利于兩國邊疆地區經濟的恢復的,對于雙方來說,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但是,由于北宋的未能收復燕云十六州,且要在給遼國大量的歲幣,使得這次會盟成為了北宋軟弱無力的代表。

三,北宋失敗的原因分析

從宋遼戰爭的情況來看,宋遼雙方都處于建國的初期,國家都還處于上升期,雙方的實力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因此雙方都難以在進攻戰爭中取得勝利。契丹族本來就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民族,他們又十分了解漢族作戰的特點和思路,善于利用奇謀,這是北宋大軍難以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在第二次北伐戰爭中,遼國主力部隊大多被調往西線,東線的遼軍則利用騎兵的優勢打起了游擊戰,搞得宋朝主力部隊疲憊不堪,最終潰敗。

而燕云十六州的漢人已經歸屬遼國有一段時間,他們對北宋王朝還保持觀望的態度。在北宋圍攻燕京的時候,城內的漢人并未配合宋軍里應外合,而是站在遼國一方,堅守燕京,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契丹人

宋朝方面的輕敵、怯戰思想泛濫也是潰敗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北伐,宋太宗沒有充分準備就讓進攻北漢的大軍繼續北上進攻燕京,嚴重打擊了將士的積極性。燕京久攻不下,宋太宗也遲遲不撤軍,使得大軍陷入了補給困難的局面。在第二次北伐時,東路大軍面對少量的遼軍出現怯戰思想,他們在遼軍的幾次騷擾后就崩潰難逃。而原本勝利的東路大軍在撤軍過程中又發生了矛盾,潘美等嫉妒楊業的功績,于是將之陷害,導致其全軍覆沒。

皇帝的軍事能力不斷退化,使得宋朝逐漸失去優勢。趙匡胤以武將出身,在戰爭方面頗有經驗,其軍事造詣也很高。而宋太宗,雖然志比天高,但是只會紙上談兵,一旦臨場指揮就會失利,宋太宗時期對遼國、夏州、大越的戰爭都宣告失敗,可見其軍事能力非常之差。而之后的宋真宗直接就是怯戰,他是被動應戰,并且一心求和。宋朝皇帝的軍事能力退化,還得多虧“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

而這些原因都只是最表面的原因,北宋失敗的根本因素是軍事制度的問題。趙匡胤在統一了十國后,采取“杯酒釋兵權”的措施,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問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宋朝將兵分離,使得“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只是在戰爭前期才臨時任命。這種制度使得將領和士兵之間不舒服,難以形成統一的指揮,難以形成了嚴明的紀律。一旦戰爭出現僵局,就會軍心動搖,將士分心,各自逃散。宋朝大軍在對遼戰爭中,出現了太多將領與將領之間,將領與士兵之間的矛盾,最終不免失敗。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