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握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關系
建立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目的在于“學史明理”,促使共產黨人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團結拼搏和勇于創新,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跨越。新時代新征程踐行初心使命需把握好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圍繞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圍繞涵養目標探索豐富多彩的涵養手段和涵養方式。鼓勵和支持各個地區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善于將地方黨史、地方革命英雄、地方革命故事等納入黨史學習課程。各級黨校要根據受教育對象知識背景、年齡特征等開發差別化黨史學習教育課程,集中學習課程注重普遍共性,自主學習課程則要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理論灌輸的同時,開展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等多種形式。在教育效果上既要注重客觀歷史事實、歷史史實的陳述,亦要注意情感感染和心理吸引的渲染,使得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浸入心扉的效果。以目的導引手段,以手段趨向目的,促使共產黨人堅守和踐行初心使命的宏偉目標。
四、把握認知與行動的遞進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黨史學習教育是受教育對象獲得和接受黨史知識,形成影響和支配其行為的黨史觀的教育活動。這一過程是兼具感性認知與實際行動的綜合實踐。一方面,建立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需向黨員干部準確無誤傳授黨史知識,運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手段策略提供豐富多元的黨史知識經驗,使其對初心使命獲得良好的直觀感知、感性記憶和心理刺激,強化作為初心使命踐行者的感性認知及歷史認同。另一方面需將初心使命的感性認知提升為實際行動,以初心使命的歷史認同推進共產黨人實際工作。立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不返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東西部區域均衡發展。重點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降低人民群眾的教育、醫療、住房負擔,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高社會公共服務品質和社會保障水平。調控和克服分配不公和分配差距過大的不良趨勢,促進分配公平和分配正義,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將涵養實踐的歷史認知遞進為行動自覺和行為擔當,通過實際行動奮力開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課題: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治理邏輯與創新路徑研究”(GD20YXY01);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22年一般課題“新時代革命精神涵養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邏輯進路及其實現機制研究”(XYYB202202)】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