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接連倒閉,從美國銀行退出制度看危機什么時候來?

日期:2023-03-15 11:20:41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由存款保險法來看,若是銀行存在這些問題,像沒有按照安全穩健的方式運營、沒有履行提存存款保證金義務、甚至隱瞞運營記錄或僅被認定為聯邦反洗錢刑事犯罪,FDIC便可以進行破產啟動。1991年美國通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案》(FDICIA),將銀行資本嚴重不足作為銀行破產的最重要原因。該法案規定,資本充足率在2%以下時,不必等到資本耗盡,在進入資本嚴重不足狀態90天內就必須采取接管措施,提前將其關閉。

破產清算以及接管是破產程序里最關鍵的部分,這兩個部分處理不好會影響債權人的利益。最關鍵的也是在最短時間里就使用破產清算的方法。同時美國銀行主管當局又利用各種形式的財務資助為面臨破產的銀行注入資金,以避免發生系統性的經濟危機。

于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在銀行救助與接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91年《聯邦存款保險改進法案》進一步擴大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權力,授予其州銀行的監管主體地位,同時指定其為法定的接管人。銀行一旦進入破產程序,其營業許可證將被終止,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銀行或實施財產保護治理,并終止股東控制利益,換掉高級治理層。

另外,加上《多德弗蘭克法案》的通過也給相關制度做了補充,法案里提到所有大型系統性金融機構都被納入其破產處置和監管的范圍之內。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設有一個專門負責破產處置的業務部門。同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專門設立了一個大型金融機構監管部,用來監管這些金融機構的現場和非現場。這個新的監管部門可以監管總資產在一千億美元以上的大型銀行控股公司,還可以監管所有被美聯儲認定為系統性的非銀行類金融公司,像大型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甚至大型對沖基金等。

另外,自從1933年開始,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就承擔了為美國的銀行提供保險。發展至今,美國的最高擔保存款額也一直在增長,增長的原因也是和通貨膨脹因素和金融風險情況分不開。數據顯示,最高擔保存款額1934年為2500美元,1935年調到5000美元,被擔保的存款占參保銀行存款總額的比例(擔保比例)是45.1%。1950年調到1萬美元,擔保比例為54.4%。1966年調到15000美元,擔保比例58.4%。1969年調到2萬美元,擔保比例為63.1%。1974年調到4萬美元,擔保比例為62.4%。1980年調到10萬美元,擔保比例為71.6%。2009年調到25萬美元,擔保比例為70.2%。不過存款保險只擔保活期以及定期存款,不擔保股票、保險、基金等投資性賬戶。

有序清算制度也是一個比較實用的制度,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非銀行金融公司之后,首先要先對破產前的優先性清償、欺詐性轉讓以及破產之后發生的不符合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授權的交易行使撤銷權。需要時的時候,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能利用成立的過橋金融公司為有序清算提供融資。接下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安排被接管的金融公司與其他公司合并,或者把被接管金融公司的資產與負債轉移。最后再將金融公司剩余資產清算掉并根據法案規定的

清償順序在各利益相關人之間進行分配。

這些制度的背后,讓美國銀行在退出的防止出現更大的風險或者危機,同時,也體現了美國銀行退出機制的反應速度與應變能力,回看2008年的時候,美國出現了25家銀行破產的情況,其中就有規模較大的華盛頓互惠銀行破產。當時華盛頓互惠銀行在2008年6月30日的存款余額有1883億美元,在3070億美元的資產里,含有1189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和向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的借款829億美元,還有發放的次級債券78億美元。在9月15日到24日短短9天里,儲戶擠兌了167億美元,占6月30日存款余額的9%。如果從7月算起,儲戶提走了220多億美元的現金。

出現風險后美國儲蓄機構監管局下令讓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再9月25日接收華盛頓互惠銀行,9月26日宣布該銀行破產。同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把最高擔保額臨時從10萬美元提高到了25萬美元,只為避免發生擠兌潮,防止金融體系崩潰。后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將華盛頓互惠銀行賣給了摩根大通,也將一些有擔保和無擔保的債務轉給了摩根大通。

從華盛頓互惠銀行第一次被擠兌到被摩根大通收購之間足足過去了兩個月。而硅谷銀行的銀行擠兌始于上周開始,沒過幾天就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速度上、反應上都要比華盛頓互惠銀行的處理速度快了很多。

美銀行指數暴跌,對于A股銀行板塊的價值影響有多大?我們認為,中國的銀行企業基本上是健康的,不存在美國的存貸差負值的情況。主要原因是我們和美國的經濟周期不同。美國現在是高通脹,高利率,我們是低利率低通脹,一個工商銀行去年凈利潤超過3000億,是A股后面90%的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你還擔驚害怕工商銀行不賺錢?就像你天天擔心馬云萬一沒有錢了怎么辦,瞎操心不?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