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洞察丨堅持人民至上 強化基本公共服務

日期:2022-12-22 11:10:5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而在消費方面,政府通過補貼、發放購物券等刺激消費的方式,讓消費群體有更強烈的消費意愿和更持續的消費能力。實際上,消費能力來自于創業就業的收入,有了更好的收入,才能實現更好的消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缺了哪個環節都不行,如果沒有居民的就業和收入,就無法長期促進消費。

在馮文猛看來,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最后落腳點要落到人民至上的新需求上。發展的目的是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所以,當務之急是通過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實施對困難群體兜底幫扶等措施,讓用工單位和勞動力能夠更好地結合,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多個環節,從生產端到勞動端、消費端,多方發力,綜合施策,才能穩住經濟大盤。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防控政策放開是對的,但放開以后,地方政府要做好應對預案,人民至上要落到老百姓真正切身體會和需求上,當下老百姓最大的需求,首先是應對疫后暴發式增長的看病用藥需求。其次是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收入來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社會保障與醫療健康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佳慧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北京前一段時間出現發熱門診排長隊等候的情況,為更好滿足百姓需求,北京市西城區、豐臺區把體育館改成了臨時的發熱門診。江蘇省蘇州市將部分停止使用的核酸采樣點改造成“發熱診療站”,為居民提供“一站式”就醫服務。居民通過窗口就能進行病情診療,并可在藥房完成配藥,買藥可刷醫保卡。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以醫聯體為載體做好新冠肺炎分級診療工作方案》,正在組織醫院積極儲備重癥救治資源。這些做法正是順應老百姓階段性需求而作出的優化調整。

當務之急是做好重點人群需求的摸底和對接

“非常時期,怎么把局面控制住是關鍵,當務之急是大家同心協力共渡難關。”張佳慧表示,應對這一波疫情沖擊之后,大家更為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復工復產,特別是中小企業主、餐飲服務業從業人員在疫情期間受到較大的影響,疫情高峰沖擊過后,應該更好地落實助企紓困、就業扶持的政策,讓老百姓盡快回歸正常生活,恢復穩定收入。

受訪專家表示,當前情況下,把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孕產婦等特殊群體服務好,做好需求的摸底和對接,保證他們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遇到問題能夠及時得到幫助,做好這些民生兜底工作是當務之急。

具體怎樣統籌好疫情防控和基本公共服務?張佳慧認為,這兩者并不矛盾,按照整體的政策導向,下一步該引導需求去引導,該把供給側作一些調整去作調整,讓公共服務真正貼近百姓生活,滿足他們的需要。

在張佳慧看來,除了疫情應急和便民服務之外,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能一蹴而就,還需建立長效機制,要在未來工作中不斷完善。

當前,如何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汪玉凱建議,首先是政府應轉變觀念,認識到政策放開以后責任更大。過去主要是防止感染,現在主要是如何幫助百姓應對疫情到來,渡過難關,最大限度減少損失,這兩個概念內涵發生了變化。其次要根據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的形勢變化,深入研判本地疫情發展態勢,并做好各種應對預案和準備。最后是在應對的過程中要積極為復工復產、進一步恢復經濟做好一些基礎性工作。要給居家隔離的百姓發放一些口罩、藥品等物資,幫助百姓共克時艱。只有把疫情應對好了,恢復經濟才有可能。

抓好均衡、創新、提質、增效四個關鍵詞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一級調研員、研究員佘宇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胡畔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增加多元供給,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2023年該如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教育、醫療、養老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該如何精準施策?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一級調研員、研究員佘宇,予以解讀。

基本公共服務政府有作為、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有活力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您認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了哪些信號?為2023年的民生工作定下了怎樣的基調?

佘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民心的根基。

2023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按照補短板、促均衡、提質量的總體思路,抓住關鍵問題,創新服務方式,深化民生領域供給側改革,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形成基本公共服務政府有作為、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有活力的良好格局,實現民生改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要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主導作用,明確公辦機構主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定位,切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另一方面,也要有針對性發揮社會力量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補短板、提績效的作用,以及充分激發社會力量在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活力,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增加多元供給。

抓好均衡、創新、提質、增效四個關鍵詞

中國經濟時報:總體來看,2023年該如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

佘宇:一是通過調整優化資源配置、改革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引導等途徑,穩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區域差距,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根據未來一個時期人口結構變化和人口流動趨勢,合理配置、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防止出現嚴重的結構性供給不足或資源浪費。根據不同公共服務的特點,建立形成明確、合理、穩定的政府間基本公共服務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與戶籍完全脫鉤,以在常住地居住年限、就業年限為主要條件享有當地公共服務,保障好流動人口享有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

二是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模式方式創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推動服務模式創新,擴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輻射范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收集、系統集成、流程再造,打破部門、地區間信息壁壘,提高公共服務的管理效率。在政府承擔主要支出責任的同時,積極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將社會力量引入部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三是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的管理制度建設,突出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重點,監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展。持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制度,動態調整清單,強化公共財政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各領域設施建設、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經費投入、服務規范和流程等標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動態調整。研究制定監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展的操作辦法。

在教育、醫療、養老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施策

中國經濟時報:具體來看,在教育、醫療、養老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您認為該如何精準施策?

佘宇:在教育領域,要堅持和鞏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定位,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繼續加大對困難地區、薄弱環節的義務教育投入,進一步健全精準控輟長效機制,持續常態化開展控輟保學工作,逐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首先解決區域內的差距,再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進一步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逐步提高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水平,完善幼兒園教師配備補充、工資待遇保障制度,全面提升保教質量;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條件,鞏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實現全覆蓋。

在醫療領域,要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投入方式,加快推進醫療保障制度整合。醫療資源配置重點向農村地區和基層醫療機構傾斜,合理調整城鄉醫療機構布局、布點,加快推進縣鄉村醫療資源一體化發展;加大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大力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創新農村、基層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完善數據共享機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基本醫療服務便利性。逐步提升醫保統籌層次,加快推動基本醫保省級統籌,縮小不同地區間保障差距;探索逐步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等不同制度間的整合,縮小省內不同區域、不同人群間的保障差距;探索建立醫療保障中央調劑金制度,平衡不同區域醫療保障財務能力;構建更為完善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完善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實現不同層次醫療保障制度的更好銜接;降低醫保起付線,提高低收入群體的醫保利用率和實際補償比例;在醫保報銷比例、自付水平等方面,探索向低收入群體傾斜的制度設計,降低其醫療費用負擔。

在養老領域,要穩步縮小養老保障待遇差距,多渠道增加老年人收入。以進城務工人員為重點擴面對象,完善靈活參保、異地參保等措施,將更多人納入到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中;對小微企業職工參保予以補貼,加強防范繳費中斷現象大面積發生;推廣企業年金,縮小企業職工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在職業(企業)年金覆蓋面和養老待遇方面的差距;盡快建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定期調整機制;加大繳費補貼,強化繳費激勵,逐步縮小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和城鎮職工養老金水平之間的差距;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通過加強技能培訓、改革勞動法規等措施,為老年人再就業、增加收入創造條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使老年人的收入更加多元;通過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提高農村居民從土地、集體資產等渠道獲得收入的能力,助力農村居民老年期收入的提升。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并注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鏈接

●內地資本市場對境外投資者吸引力越來越大

●熱點丨如何界定新就業形態“工傷”

●解讀丨以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區域發展引擎

●智庫丨扎實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高質量供給

總 監 制 丨 王輝 王繼承

監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見習編輯丨張宇萱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