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要辦好,實事要辦實。5年以來,廣安按照“每個鄉鎮至少舉辦1所公辦中心園”的思路,通過剝離鄉鎮中心校附設幼教點,新建、改擴建、收購小區配套園等多種方式,使得公辦資源總量成倍擴張。
據統計,2021年,廣安共有公辦園、民辦園670所,其中,鄉鎮、農村幼兒園524所。
推動學前教育專業化發展
“看!我要搭一座橋,橋旁邊有樹,游泳池里還有滑梯!”廣安市第五幼兒園中(3)班幼兒蔣博先指著用積木搭建的“小天地”自豪地說。
“游戲是激發幼兒天性、發揮幼兒創造力的最佳方式之一。”中(3)班教師陸靜說,園里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和自由的游戲場地,他們自主選擇游戲伙伴,共同制定游戲規則,在游戲中動手動腦、解決問題,“教師則最大限度放手,給幼兒的游戲提供無限可能。”
這是五幼秉承“我的幼兒園我做主”辦園理念的一個方面。在廣安,開展“自主游戲”活動,讓兒童在玩中成長、樂中益智,正逐漸成為城鄉幼兒教師的共識和保教工作的常態。
推動學前教育專業化、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有一支理念先進、功底扎實、勤于探索、樂于奉獻的幼兒教師隊伍。
為破解學前教育缺編問題,廣安創新人事管理體制,積極探索公辦幼兒教師合同制改革,出臺《廣安市公辦幼兒園合同制教師保育員招聘管理辦法》,明確了合同制教師工資待遇和福利保障。5年來,公開招聘合同制教師2386名,為新建幼兒園的快速提質提供了堅實保障。
同時,廣安提前配齊配強管理團隊,及時配備園長、副園長196名,“招、培、引、育、用”五措并舉,如期實現新建公辦園“建成一所投用一所”的目標。
對合同制教師待遇的制度化保障,不僅迅速突破編制“瓶頸”,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優質辦園的難題,更激發了更多優秀青年投身學前教育的熱情。
在廣安市鄰水縣第三幼兒園,教師們以鄰水縣獨有的地形地貌和知名景點為設計靈感,打造近5000平方米的戶外場地,生成了親近自然、鄉風濃郁的園本課程;華鎣市紅巖路幼兒園的教師們,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建設園本文化,講好“紅色故事”,播撒“紅色種子”;前鋒區六角丘幼兒園的教師們精心創設“自然種植園”及“快樂小廚房”,常態化開展幼兒勞動教育……
“要辦就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廣安市教育和體育局局長黎均平表示,全市幼兒園以黨建為引領,以規范辦園行為為基礎,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抓手,建立完善了崗位職責制度,強化教師崗前培訓、提高培訓、全員培訓,設立市、縣名師工作室,組建“廣安市學前教育發展聯盟”,整治“小學化”傾向,深化“幼小科學銜接”,推廣“安吉游戲”,以專業化的學前教育為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奠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
鈴聲響起,廣安經開區第二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教師的帶領下有序來到園門口,家長們正翹首以盼。
家長羅云華便是其中一員。接完孩子,順道在距幼兒園幾百米的深廣公園散步、游玩,是他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
孩子入園不再焦慮,接送孩子更加方便……在廣安,越來越多像羅云華一樣的家長,享受到了高質量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帶來的福利。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投射出廣安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性變革。
廣安1993年設立地區,到2002年,僅有20所公辦園,到2017年,全市成建制的公辦園僅78所,僅占全市幼兒園總數的10.94%。老城區公辦園校舍、設施設備老舊、空間狹小,新區和廣大鄉村地區公辦園則是一片“空白”。
5年來,廣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在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流動以及三孩政策等因素的基礎上,突出公辦園主體地位,全域謀劃、前瞻布局,在緊鄰公園、綠地、廣場選點,把最優地段留給教育,160所公辦園迅速布局,確保了80%的適齡兒童能進入公辦園。
圍繞構建“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目標,廣安接續發力、強力破題。
新建園投用了,老舊園怎么辦?廣安實施“以園帶園、以城帶鄉”工程,全市構建聯合教研體120個,示范帶動,組群發展,新園舊園同頻共振、攜手提質。
公辦園招生了,民辦園怎么辦?廣安關閉劣質園,規范、升級優質民辦園,扶持普惠園166所,公辦民辦互補共進。
城市園建好了,鄉村園怎么辦?廣安推進小區配建幼兒園30所,剝離、建強中小學附屬園68所,偏遠農村、特殊群體入園難全部由政府兜底,城鄉一體、同步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不能政府省小錢讓老百姓花大錢’。”廣安算了一筆賬,新建160所公辦園,需政府一次性投入建設費用20多億元,建成后教師工資、運行管理等支出每年大約要2.5億—3億元,但每年可以為老百姓節省開支10多億元。“群眾可以得到最大實惠,這是政府辦教育的基本民生價值所在。”黎均平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15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魯磊
責任編輯:




